唐波(华东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必须坚持整体性布局和系统性构建。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二者构成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师生共同体。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上,教师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不仅要优化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统筹育人要素的供给侧与需求侧,找准思政工作的结合点与切入点,推动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互促融合,形成二者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协同发展格局。
充分把握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同步推进、一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能够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条件和保证。学生思政与教师思政相互耦合,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二者统一规划和一体建设提供了可能。
首先,二者具有相同的目标要求。加强师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都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道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二者需要相互配合的育人队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除党政干部、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之外,所有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等也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育人职能,各自发挥着各具特色的育人优势。因此,必须加强全体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建立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全员参与、素质优良的工作队伍。再次,二者呈现相互构建的作用机理。教师与学生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人格上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在学习上是共同提升的关系。构建“师生共同体”,必须树立师生共在、合生的身份认同,明确教学相长的角色定位,让师生在理解、信任、交流、互动中实现个性化发展与共同成长。最后,二者具有相互支撑的育人功能。教师思政是学生思政的前提和基础,要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政治引导和价值引导。学生思政是教师思政的目标和要求,做好学生思政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这为教师提高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提出了努力方向。
明确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互促融合、协同发展的实践要求。促进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同步推进,必须把握思政工作的科学性与规律性,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实现教师思政与学生思政的协同联动和相互促进,不断提升立德树人的力度、温度与效度。
第一,筑牢思政工作生命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必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党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第二,增强思政工作领导力。思政工作领导力是思政教育主体引领和推进群体共进的领导能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力,必须要凝聚向心力,增强穿透力,扩大感召力,提升战斗力。把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贯彻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着力打造协调协作、互联互通的大思政格局。第三,扩大思政工作同心圆。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方式方法,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合力机制,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联动、多方参与的高校育人同心圆。第四,筑牢思政工作共同体。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共同体不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与心灵碰撞、思想与智慧交融的成长家园。教师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当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四个引路人”,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本文系上海学校德育决策咨询课题“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研究”(2020-C-014)阶段性成果)
(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