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晚,科研智库党总支书记、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曙光学者李翔教授在松江校区主讲本学期“法治中国”课程第三讲“公众质疑、基本信任与难办案件”,课程由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赵庆寺教授主持。
李翔向同学们抛出了“什么是难办案件”这一问题,重点从三个方面对“难办案件”进行了阐述。一是证据难以取舍,案件事实裁定困难。李翔提出,定罪逻辑是“大前提(法律规范)——小前提(案件事实)——结论”。借助两个案件,李翔讲述了言辞证据相矛盾和当事人“无语”情况下的难办案件。二是法律适用疑难案件。以行为人“以卖淫嫖娼为由入户抢劫”案件为例,李翔讲述了现实实践中法律适用遇到的困难。三是案件事实清楚、定性清楚,但量刑困难。李翔提出,量刑困难不仅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践问题。以“上门女婿割舌案”为例,李翔讲述了现实实践中量刑遇到的困难。除此之外,还包括公众质疑与司法权威的对立、司法解释带来的难办案件等。
李翔指出,理论与实践并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以“碰瓷案”解决思路为例,李翔讲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结合相关案例,李翔强调,要从客观到主观去分析一个案件,而不是从主观到客观。李翔从道德性因素、伦理性因素、情绪性因素、同情心因素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公众质疑的考量因素。李翔指出,公众质疑可以通过参与立法、影响司法程序等途径促使刑事法治的良性发展。公众质疑要有限度,不能“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要充分肯定“公众质疑”,但也要加以善意引导,确立民众的法律信仰,劝导民众树立对司法者的基本信任。
为对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我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秀师资,专门开设了“法治中国”品牌课程。主要聚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法治实践等核心内容,旨在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育与提升,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