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唐(华东政法大学)
抗疫题材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开播以来,获得了高收视、高热度。该剧由《生命的拐点》《摆渡人》《同行》《救护者》《搜索:24小时》《火神山》《方舱》《我叫大连》《口罩》《武汉人》十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故事连缀组成,刻画抗疫群像,再现式描摹时代记忆。从坚守第一道防线的武汉当地的医护工作者到星夜驰援的各地医疗队员,从争分夺秒的火神山医院建设者到误入武汉却投身抗疫的青年志愿者,从细致耐心、有勇有谋的疾控疫调人员到攻坚克难、争先复产的民营企业主,从任劳任怨、委曲求全的社区工作者到自救互救、守望相助的普通病患与市民……《在一起》为观众铺展了一幅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的图卷,完成了对抗疫英雄的礼赞。
时代报告剧是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以较快速度创作、以真实故事为原型、以纪实风格为特色的电视剧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创作目标。这一概念,随着《在一起》的大火,令笔者感到中国的影视作品似乎开始找到某种讲述、报告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这种模式能让观众接受,能让观众记住,还能让观众感动。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如《在一起》这样塑造群体英雄、平民英雄,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叙事模式。
《在一起》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即使具体到每一个单元,也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是围绕一个主要角色展开的。于是,在我们记住得了渐冻症仍然坚守一线的张汉清院长、坚持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快递小哥辜勇、一心想挣钱却毅然转产捐赠口罩的企业家梅爱华等这些主角的同时,我们同样也为面对疫情崩溃却坚持的护士平小安、为保护家人长期住在车里的院长谭松林、蹬着自行车走500里地返回武汉的社区医生荣意、为了凑齐一套呼吸机跑得要断气的医生方锦等人物而深深感动。作为抗疫英雄谱的《在一起》,不是某一个超级英雄的单人雕塑,而是一幅群像,是所有为这场战斗流过汗、流过泪、流过血的英雄的一座集体丰碑。我们的先哲对于国家社会的理想状态就这样描述: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事实上,迩来抗击新冠疫情的成果,远溯我们改革建设过程中取得的任何成就,无一不是每一个中国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换来的。或许我们每个个体,多数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正如查琼芳医生在她的《查医生援鄂日记》中写的那样: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如何更深动、更准确地向世界报告中国的协同、合作文化所孕育出的集体英雄主义故事,这或许是时代报告剧创作者今后应深入思考的课题。
有评论说,《在一起》是一部坐在观众泪点上的作品。作为一部抗疫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在一起》之所以打动观众、唤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在于始终坚持平民视角、坚持真实讲述。它以一种真实且细腻的平视视角,记录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人们平凡中的不平凡。没有谁是天生无惧无畏的,也没有谁是从来无我无私的,年轻护士遇到病人喷射的痰液会下意识地躲开,社区工作者遇到居民不配合与误会责难会觉得委屈甚至崩溃……但面对疫情,他们选择了勇敢,选择了高尚。吵着要辞职的护士一直坚守岗位,掉到钱眼里的老板积极组织捐赠口罩,一心想逃离武汉的志愿者立志要做重症病区护士的守护神……这些面对疫情内心有恐惧、有焦虑、有犹疑、有情绪,却为了一个更崇高的目标而战胜这些负面情绪与性格短板的普通人,恰恰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英雄。人们说,每一次基于爱与责任的挺身而出,都是点亮黑暗的温暖火花。
《在一起》并没有回避人性中不那么美好的部分,但它更捕捉到了人性的善良与高尚被点亮的过程。在疫情突如其来的当口,人们有忧有惧,有怨有尤,而每一个基于爱与责任的挺身而出,正是中国式的平民英雄。无数平凡英雄凝聚成一个英雄群体,而身处英雄群体之中,更多的平凡人会成为英雄。有人说,《在一起》以收视口碑和话题度,再一次证明了,真实地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就是时代报告剧成功的首要原因。事实上,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大江大河》到《在一起》,中国的电视人已经创造出一批为观众所接受的表现平凡英雄、群体英雄的中国故事。这样的尝试是否能形成更为成熟的中国故事的报告模式,是否能够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于《解放日报》,2020年10月15日,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