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学报是一所大学的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本校乃至外校教学和科研人员发表研究成果、讨论学术问题、交流学科发展经验和教训、提供学术前沿信息的重要平台。华东政法学院的学报是《法学》,它于1956年6月创办,于1958年10月被撤销。1979年华政第二次复校后,华政人于1981年11月就迅速恢复了《法学》杂志,并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把它打造成精品期刊,而且越办越好,影响也越来越大。
但对于一所法科大学来说,随着教学科研的全面提升,学科门类的增多,只有一份杂志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华政人敏锐地抓住机会,于1998年创办了《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1998年6月18日,华政向当时的主管机关司法部宣传司报刊管理处打了报告:“关于申请改《政法高教研究》为正式学报的请示”,提出华政于1985年为配合教学和科研工作,创办了内部期刊《政法高教研究》(季刊),至今已有13个年头。刊物创办以来,编辑部锐意改革、创新,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高等法学教育规律,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实际上起着代学报的作用,在国内各高校中有一定影响。办刊十余年来,编辑部对文稿的质量精益求精,在稿件编审、版面设计、印刷质量、出版日期等方面都达到了公开发行期刊的要求。而且,编辑部成员还曾荣获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1996年度“优秀编辑”的称号。目前,学校正在从法学单一的大学向以法学为主兼有经济、外语、管理等专业的多科性大学转变。为了支持和发展多科性大学的科研和教改,我们特申请将《政法高教研究》转为正式出版的《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在学校各方努力和司法部宣传司领导的全力支持下,7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文,同意华东政法学院将原有的内部刊物《政法高教研究》转化成为正式的学报类刊物,刊名确定为《华东政法学院学报》,由华东政法学院主办,司法部主管,刊号为CN31-1776。经过几个月的筹办,1998年12月,《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创刊号(总第1期)正式出版。
学报的编委会由27位老师组成,他们是苏惠渔、曹建明、何勤华、王立民、王嘉禔、史焕章、吕淑琴、徐永康、陈治东、陈重业、徐士英、郝铁川、杨正鸣、吴建利、施贵康、傅鼎生、岳川夫、杨宗麒、殷啸虎、傅长禄、孙潮、谢天放、沈国明、顾功耘等。由曹建明担任编委会主任。
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曹建明院长的特稿“大力培育学术的氛围”(代发刊词)。文章指出:“学术研究为高等教育之灵魂,学术研究乃科学昌明之基础。古往今来之学校,不仅培养人材为能事,而且以孕育学问见长。尤其是高等学府,更当如此。故人将教学与科研比作为高等学府之两翼,一翼短缺,难免困窘,双翼齐振,方能搏击云空。而学术流布一重要渠道,学报也。大凡名校皆有著名学报相伴,大师常从学报之阶起步,学科门类多寡可见诸学报,校际信息交流有赖于学报。”“《华东政法学院学报》以弘扬学术、培育学术氛围为办刊宗旨。这里没有门户之见,也没有专家和后学之别,凡具真知灼见的研究文章、能启迪思考的学科新论、有新见新得的书评文评,本刊均乐意发表。”
之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遵循着发刊词确定的方针,坚持学术创新、学术平等、学术自由的宗旨,创办22年来,为华政以及全国各法学院系的教学和科研作出了贡献。在此期间,她连着上了两个大的台阶。第一个台阶是于2004年跻身于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的行列,成为法学界20多种C刊之一。而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学报主编、副主编和编辑部全体老师的辛勤劳动和全身心投入。第二个台阶是于2018年12月被中国法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确定为20种中国法学创新网来源期刊之一。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自《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创刊以来,由于得到了全国学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爱和支持,获得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有见地、富思想的好文章,从而奠定了学报在法学界的学术地位,也为中国的法治建设作出了贡献。
当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多年的成长也离不开历任主编和副主编的努力,历任主编:何勤华(1998年-2003年),李秀清(2003年-2016年),马长山(2016年-现在)。历任副主编:徐永康(1998年-2000年),施贵康(1998年-2000年),殷啸虎(1999年-2000年,其中2000年-2003年为常务副主编),徐士英(2000年-2001年),张驰(2000年-2003年),卢勤忠(2006年-2017年)。其中,李秀清教授出力尤多,她主政学报13年,为确保和提升学报的学术质量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作为学报的首任主编,我希望这份刊物在新主编马长山教授的带领下,在编辑部同仁的努力下,在全国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越办越好。
(来源于《法治日报》, 20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