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辽沈晚报】用互联网方式治理互联网空间——杭州互联网法院三周年观察

    发稿时间:2020-09-11浏览次数:188


    在线立案、远程庭审、电子送达……当全流程在线的诉讼方式为越来越多法律工作者、百姓群众熟悉、接受之际,作为我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也悄然走过了3年的探索之路。

    如何用互联网方式治理互联网空间?回答这一问题的3年间,杭州互联网法院从程序规则探索开始,逐步通过典型案例发挥判例指引作用,并通过技术赋能,融入社会治理中,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

    从程序探索到判例指引

    电子送达还是需要传统方式送达?杭州互联网法院的许多法官在线上庭审结束后,都会习惯性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小小的选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互联网与司法深度融合下的程序之变。

    面对面到屏对屏端到端,这看似简单搬上网的转变,却包含了杭州互联网法院3年间积累的实践探索,最终实现对庭审全流程的再造。

    从不受空间限制的在线审理到完全时空异步的异步审理,从网上立案到电子送达,诉讼全流程在线不仅在技术和实务上成为现实,还在标准层面被总结形成了十余项诉讼规则。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两会上的工作报告显示,疫情防控期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136万件、开庭25万次、调解59万次,电子送达446万次……互联网+司法得以向更多传统法院延伸,离不开技术的进步,也得益于互联网法院对程序规则的拓荒。

    除了推动构建涉网案件审判的程序体系和操作指引外,面对互联网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新问题,判例的指引作用不容忽视。杭州互联网法院院长杜前表示。

    20188月,因为公司特定的数据产品被非法使用,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作为原告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

    一桩看似普通的不正当竞争案件背后,包含了许多司法从未触碰的新问题:虚拟的数据产品该如何确权?数据产品使用、流通的边界在哪里?

    最终杭州互联网法院经审理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分析其合法控制的大数据后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产品,享有竞争性财产权益,应当予以保护。该案确立了数据产品确权、流通、交易的基本规则。从长远看,还推动了数据流通与应用领域商业行为的进一步规范。

    大数据权属案、微信群控不正当竞争案、互联网领域英烈名誉权公益诉讼案……大到新业态的商业竞争,小到网民的个人行为,3年来,杭州互联网法院的一个个判例给出了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引。

    技术辅助到治理方案

    语音识别+庭审区块链+存证5G+执行……通过技术赋能,杭州互联网法院3年来推出了不少技术创新项目,不仅方便当事人,减轻诉累,还提升了法院办案效率与透明公正度。

    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杭州互联网法院共收到在线立案申请107324件,诉前化解59201件;2019年法官人均结案达到了1181件。案件开庭平均用时21分钟,较传统模式节约五分之三,一审服判息诉率达98%以上。

    与此同时,通过深度运用、迭代,杭州互联网法院相关技术、平台正从庭审辅助工具变为治理方案。

    互联网法院的设立既是应用数字技术于司法审判,赋能社会治理的实践者,又是保护数据资源,构筑公平和安全数据利用秩序,赋能社会的探索者。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高富平说。

    把白纸黑字的电子合同变成不可篡改的程序代码,双方签署合同后即可自动履约。这是杭州互联网法院201910月,基于司法区块链技术上线的智能合约司法应用。

    以买卖合同为例,智能合约签署后,按照合同约定,执行过程触发相应条件后,自动进入下一环节,比如货物签收后,到约定日期时,货款会自动打到卖方账户。如果出现违约情况,由于签署合同过程、合同执行情况等数据均上链储存,且有多节点见证,因此可以快速认定事实进行纠纷调解或司法裁判。

    智能合约的推出最终希望建立一种新的互联网信用机制,通过司法区块链上各节点的全方位协同,提升合同的履行率,同时高效处理少数违约行为。

    网络文学作品的侵权盗版一直是互联网领域的一大顽疾,取证难困扰着许多网络作家。同样通过区块链技术,如今入驻中国网络作家村的许多作家们可以在线为自己的作品加一把锁:上传作品至存证平台,网络作家可以获得文稿唯一的电子身份证。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溯源校验等特点,降低了维权成本。

    作家管平潮说,区块链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简单地方便个人维权,更是对整个行业规范发展的倒逼和促进。

    让以网管网融入社会治理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杭州互联网法院成立之初,电子商务相关的案件量一直居高不下,恶意投诉、恶意注册薅羊毛等网络黑灰产业严重影响了平台、商家的健康发展。

    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熊俊丽说,经过3年对此类案件的打击治理,包括判决加倍承担赔偿责任、规制职业打假人等,电子商务领域的平台和用户行为趋向规范。杭州互联网法院2019年大型平台被诉案件量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网络购物纠纷投诉在全部消费投诉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从多年第一退居第三位。杭州互联网法院法官张翀说,作为一名互联网法院的法官,经常要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面对新类型案件时,可能需要有更加宏观的思考。既要秉承审慎包容的态度,为技术的发展预留‘空间’,保护技术创新;也要防止披着技术创新的外皮,从事侵权行为等。为了进一步保障和护航营商环境,20207月,杭州互联网法院跨境贸易法庭正式挂牌成立。这也是国内首个集中审理跨境数字贸易纠纷案件的人民法庭。

    (来源于《辽沈晚报》,2020820日,09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