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1979年第二次复校:艰苦创业,“帐篷精神”(四)
经过华政党政领导的高效率工作,在全体华政人的努力下,华政的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并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发展潜力。如:1979年10月8日,学校任命了各个教研室的主任、副主任名单,他们是:
哲学教研室主任:谭永介;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范关坤、钱英。1982年3月4日,范关坤提升为教研室主任;
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黄重圭,副主任:方晓升;
语文教研室主任:江邈清,副主任:辛子牛;
外语教研室主任:陈忠诚;
体育教研室主任:丘庆荣,副主任:奚玉龙。1982年3月4日,奚玉龙提升为教研室主任;
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室副主任:陈业精。1982年3月4日,王群被任命为教研室主任;
法制史教研室主任:王召棠,副主任:徐轶民;
宪法教研室主任:孔令望;
刑法教研室副主任:苏惠渔、田士雅;
民法教研室副主任:韩来璧;
刑事侦察教研室主任:张传桢。
1980年2月16日,华政又增补和调整了教研室及其负责人。即:
国际法教研室主任:胡文治;
刑事侦察教研室主任:武汉;
诉讼法教研室副主任:吴会长。
之后,1981年9月4日,华政又增补和调整了教研室及其负责人。即:
经济法教研室主任:庄咏文;
青少年犯罪研究室主任:武汉,副主任:徐建。
1981年12月29日,华政增补的教研室及其负责人。即:
海商法教研室主任:魏文达,副主任:陈雍。
至此,华政一共有17个教研室,当时没有系,也没有学院。所以各个教研室归学校直接领导,其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的作用,也比现在大多了。
华政历史上设系是在1985年,在此之前,华政只有一个专业,就是法律专业。但此时,国家的中心已经往经济建设转移,强调法律要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服务。就这样,华政1982年在法律专业内分设出专门化方向,如经济法、国际法和犯罪学等,保留的法律专业方向里面也设置了法理(包括宪法与法史)、民商法和刑法等方向,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将学生编入各专门化班级中。这一专门化方向的分设,为华政专业的增设和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85年4月27日,经司法部《关于增设专业的批复》同意,华东政法学院增设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和犯罪学三个专业,学制均为四年,从1985年开始招生。同时,司法部于4月30日批复华政,同意设立法律系、经济法系、国际经济法系和犯罪学系,均为正处级单位。
11月30日,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任命:王召棠为法律系主任;张国全、俞子清为法律系副主任。武汉为犯罪学系主任;黎明正为犯罪学系副主任。郦渭荣、吴心梅为经济法系副主任。胡文治为国际经济法系主任;张龙观、陈治东为国际经济法系副主任。
之前,1980年3月5日,华政学术委员会组建成立,成员为:曹漫之、徐盼秋、潘念之、韩学章、魏文达、卢峻、张汇文、傅季重、郑兆璜、陈忠诚、胡文治、王召棠,曹漫之为主任。
其中,曹漫之、徐盼秋、潘念之是学者型领导,是50年代《华东政法学报》《法学》编辑部的主编和副主编,都是教学老师。韩学章是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律师,曾任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魏文达是著名海商法专家。卢峻、张汇文、郑兆璜是民国时期的法学家,在国际法、宪法领域均有成果。傅季重是1952年华政创建时从东吴大学法学院转入的唯一的一位副教授,曾任中国哲学和逻辑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忠诚、胡文治、王召棠也是华政建校的元勋级教师。从这些人员构成来看,华政首届学术委员会是非常注重学术,而非行政化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副院长曹漫之担任,而院长徐盼秋则只是担任普通的委员一事中看出)。
1979年复校初期,华政尚无一名教授,绝大多数都只是讲师和助教。而且此时华政自己没有评聘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权限。为此,华政领导多方活动,做了各种努力。1980年9月1日,这种努力获得了成效。经上海市高教局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综合通过,华政徐轶民、王召棠、胡文治、陈忠诚、奚玉龙和范关坤6名教师获得副教授职称,司法鉴定研究所的郑钟璇被确定为副研究员。
1980年12月8日,经上海市高教局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市人民政府批准,华政郑兆璜被评为教授。1982年5月26日,经上海市高教局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庄咏文、施荣根、孔令望、席祖德、彭万林、金立琪、陈业精、王群、苏惠渔、田士雅10名教师,被评为副教授。同年7月29日,经上海市高教局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市人民政府批准,江海潮被确定为研究员,徐盼秋、曹漫之被评为教授。
(来源于法制日报法治文化, 2020-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