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松江报】毕业了,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关注松江大学城高校毕业生就业系列报道之四

    发稿时间:2020-07-24浏览次数:411


     

    跨越3000公里,横穿祖国东西来到位于西南角的云南省后,从昆明乘2.5个小时动车到大理,从大理乘7个小时中巴到景东县,从景东县城乘2.5个小时汽车到麦地村,再走一段山路,到达景东县太忠镇最偏远的农村小学——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麦地小学。从2015年开始,每年都会有6名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优秀毕业生重复着这一段路程,前往麦地小学支教,他们与本地教师一起,撑起大山深处的希望。

    在过去的几年里,麦地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旧的教学楼被改造成了综合楼,旁边还建起了新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麦地小学五年级数学成绩由全镇倒数第一跃升至第一……一名华政支教老师在随笔中写到:“低到尘埃里,我也要接住你。”变化背后,是每一名麦地守望者的不懈努力。今年,华政仍将有6名研究生奔赴麦地,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和志愿服务工作。据悉,2003年至今,华政共有150余名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多个行业和岗位中为西部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麦地小学四面环山,孩子们回家普遍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要求学生住校。于是,华政支教老师们的角色也就延伸到了“食堂大叔”“宿舍阿姨”,在饭点给孩子们逐一盛好饭菜,晚上根据排班在学生睡前进行查寝,生病了带他们去卫生所……这群“90后”华政学子在麦地小学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临时父母”。

    “支教的这一年好像一个间隔年,在别人眼里也许是浪费时间,但我现在觉得,这一年所收获的东西才是别人得不到的。”这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1832班学生马思祺支教一年后的最大感受。现在的她已经把景东当成了另一个家。在她眼里,去西部支教是用一年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有一种青春叫一路向西,有一种梦想叫扎根基层。每一年的毕业季,总有一群人会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630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刘正好有幸在现场参加了学校举行的毕业典礼,毕业典礼结束后,他就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新黔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刘正好也成了东华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的一员。“尽管支教一年时间不长,但我愿意在西部为基层教育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青春力量。”刘正好说。东华大学的研究生支教团虽然是首届,但西部计划志愿者一直可追溯到2003年,截至去年,东华大学已先后派遣17批共125名志愿者在西部书写“东华故事”。

    硕士研究生去贫困县当老师

    58日,东华大学理学院毕业生丁丹丹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和研究生学历证书,在学校食堂吃了最后一顿辣子鸡盖浇饭后,她办理了离校手续,正式告别学生生涯。丁丹丹原本可以进银行、证券公司,也可以发挥数学专长在上海当老师,但她坚定地选择了去刚摘下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安徽省泗县,成为一名老师。“教师梦要去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丁丹丹说。

    丁丹丹当老师的缘分源自大二暑假,那年暑假她去了安徽泗县,成为一所教育辅导机构的“老师”。虽然丁丹丹也是安徽人,但泗县离她的家乡有200多公里,车程超过3小时。连着五年暑假,她是泗县一群初中生的“丁老师”。五年的社会实践让丁丹丹意识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泗县更需要注入青年教师的力量,而她可以。

    回家乡,去泗县,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成为丁丹丹的目标。在去年秋招期间,她一直搜集泗县的教师招聘信息。当收到笔试和面试通知时,怀着激动的心情,她自信地走上面试讲台,那时候,丁丹丹意识到这是自己距离职业目标最近的一次。学历优秀、有教学经验,在不少同学还为择业迷茫时,今年1月,丁丹丹顺利与泗县第一中学签约,成为一名在基层奋斗的教师。

    (来源于《松江报》,20200717  01 :头版,记者 李于伯)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