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1979年第二次复校:艰苦创业,“帐篷精神”(三)
华政第二次复校后遇到的困难,还不仅仅是师资问题,上课的教材、讲义和资料也没有。据华政79级学生曹建明、林燕萍、杨兴培、汪敏华、杜志淳和刘宪权等人回忆,当时有些课只能借或者复印北大、吉大和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等学校的讲稿;有些课程就发几页教学大纲,或者边讲课,边发油印的章节;还有些课程连这些都没有,只能全凭学生在课堂上拼命记录。
后来学校开始印讲义,又没有钱购买印刷机器。所以只能依靠教材科的十名打字员打印讲义。据孔令望老师回忆,炎炎夏日,10台打字机集中在东风楼一间屋内,怕吹掉稿子故不能开电风扇,闷热难熬,打字姑娘们的脸上是汗水加泪水,从早打到晚,真是苦不堪言。为了赶在开学前能把讲义发到学生们手里,实行超额奖励的办法,每人每天规定打8张蜡纸,多打1张蜡纸奖励3角钱。就是这区区3角钱,领导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才给的。可见,当时学校的经费有多困难啊!
蜡纸打出来了以后,印刷、配页、装订也是非常辛苦和累人的。一台滚筒油印机在小房间内不停地用手摇,一天下来手臂累得抬不起来,加上油墨熏人,十分难受。配页也是累活,一本讲义少则几十页,多则一、二百页,排列在两张大会议桌上,装订的老师围着会议桌转着圈一页一页地拿,也不能开吊扇,否则会吹乱、吹跑的。教务处的老师也全部出动来帮忙。当时的总支书记韦定一老师已近60岁,又有高血压,也争着和大家一起干。汗水没有白流,此时打印出来的教材,不仅供华政79级、80级和81级的同学们使用,还成为后来华政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的教材,甚至在1981年华政建立了印刷厂、铅印出来以后,支援了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法律系以及江浙一些高校法律院系的教学需求。
当然,华政1979年第二次复校后,最值得华政学子自豪和骄傲的,就是“帐篷精神”。当时在华政原校址,即万航渡路1575号校园内,驻扎着多个单位,可供华政使用的办公楼和学生宿舍却没有几幢。而当时上级部门要求华政当年复校、当年招生。尤其是到1980年夏天,79级已经有300多名学生,80级400多名新生又将入住,教室和宿舍已经无法承受。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校领导刘少傥、徐盼秋、曹漫之、吕书云等于1980年8月,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就是把原来的校长办公楼如4号楼等给一些必须用房的职能部门,如财务处等,将其他办公楼如40号楼、东风楼等,全部让给学生住宿。而校领导以及党政工团等部门就在4号楼前面的大草坪上搭起的5顶帐篷里办公。
当然,搭帐篷之事,起初也是无奈之举。1972年华政第二次撤销前的办公用房面积是39425.58平方米。到1979年初华政复校时,留给华政的办公用房只有11间总共259.26平方米,不足原来用房面积的0.6%。据基建处退休干部蒋正荣的回忆,1979年时,华政万航渡路1575号校园里面的机构、单位共有11个:
1.长宁区华阳街道砖瓦厂,占据了华政校园大草坪的西站端;
2.长宁区华阳街道钢瓶厂,占据了现华政家属区里面11号楼原址;
3.长宁区人防办,在现华政家属区挖建了4000平方米地下人防备战医院;
4.市卫生学校从南京西路搬过来(他们的校舍被上海计算机厂占用了),占用了华政部分校舍;
5.普陀区卫生学校占用河东法医大楼;
6.市果品公司占用了现在河东1、2、3号学生楼以及河东食堂等地方;
7.市蔬菜公司占用现河东球场以东的场地;
8.复旦大学分校占用了现在东风楼(复旦大学分校校友40周年校庆返校活动在华政东风楼举行);
9.上海市图书馆占用了东风楼的一部分,作为其书库;
10.上海市财经学院占用了华政的两间车库;
11.上海社会科学院占用了华政六三楼、红楼图书馆和交谊楼,作为其阅览和藏书的地方。
经过半年多时间与各家占据单位的反复交涉,也只收回了小部分用房。华政只能采取多路并举的方法,如在河东建造三幢学生宿舍和一个食堂,在大草坪西侧,建造七幢教师宿舍楼,拆掉了原圣约翰大学神学院的礼拜教堂,建造新的图书馆等。但即使如此,仍然没有解决教师备课的教学楼问题。
正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华政领导下决心在大草坪上搭建帐篷,将办公用房全部让给教师和学生用。副院长李润玉利用其在徐州大屯煤矿的关系,向煤矿领导求助,在4号楼前的大草坪上搭起了5顶帐篷,除了校领导进驻以外,所有党政工团的人员也都进入帐篷办公。与圣约翰大学留下来的那些庄严、典雅的雄伟大楼相比,低矮的帐篷,冬冷夏热。严寒季节,虽有火炉,难以抵御寒潮;夏天闷热,电风扇也扇不走酷暑高温。
但也因为如此,此后,“帐篷精神”就成为华政的一大办学特色,也成为华政人自豪并奋发向前的一种精神力量。
(稿件来源:法制日报法治文化, 2020-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