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我校举办“薪火相传 建设一流刑事法学院”苏惠渔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

    发稿时间:2020-07-10浏览次数:1011

    75日上午,我校刑事法学院主办、刑事法学研究院与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协办的“薪火相传,建设一流刑事法学院——苏惠渔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在长宁校区举行。校党委书记郭为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上海政法学院教授闫立,上海市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建,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彭文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带头人钱叶六教授,上海市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张志军,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上海其新律师事务所代表,部分学生代表,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刑事法学院教师等出席会议。纪念活动由苏惠渔先生学生、我校刑法学科带头人刘宪权教授主持。



    郭为禄表达了对苏惠渔先生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代表学校党委,对刑事法学院、刑事法学学科建设提出殷切期望,他对各位校友、各位同仁朋友给予华政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恳请各位专家、同仁一如既往地支持刑事法学院、刑事法学科建设,加强合作,共同为中国法治建设作出贡献。郭为禄表示,苏惠渔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一年之久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在我们脑海中依然真实清晰,他的崇高品质和高尚风范,以及留下的精神遗产、学术遗产,是我们华政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学习。通过这次活动再次相聚,在苏惠渔先生所热爱的华政校园里把回忆重新拼接,寄托我们的哀思,表达我们的敬意,更重要的是追寻前行的脚步,由此实现“薪火相传,立德树人”的崇高目标。

    郭为禄表示,我们要大力弘扬苏惠渔先生“此生许法”的使命担当,服务法治中国建设,建设一流政法大学。他指出,去年学校重点推进并顺利完成的一件大事,就是优化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组建刑事法学院,并于今年1月举行成立大会,提出了刑事法学院、刑事法律学科要“明确定位、争当第一”。对此,我们要有使命感责任感,也是有信心和底气的。以苏惠渔先生为代表的老前辈的爱国敬业、严谨治学,为学院、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刑事法学科与专业是学校发展的一大引擎和重要支撑,覆盖的几个学科和专业本身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久负盛名。正是有苏惠渔先生这样一位法学名家对于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孜孜以求、矢志不移,有新时代中青年专家们传承初心之志、奋力未竟事业,华政刑事法学院、刑事法律学科一定能接续发展、再创辉煌,为一流大学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郭为禄指出,我们要大力弘扬苏惠渔先生“一往情深育英才”的师德风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卓越法治人才。华政所以赢得“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的美誉,是几代华政人秉承“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发扬“逆境中崛起,忧患中奋进,辉煌中卓越”的精神,砥砺奋进的结果,也是以苏惠渔先生为代表的教师,立德树人、诲人不倦,言传身教、提携后进,一茬接着一茬干出来的。好大学需要好老师,好老师铸就好大学。学校要办好、学院要办好,人才是关键。教授就是大学,学生就是大学,就是强调学校的各项工作要以师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希望在苏惠渔先生的旗帜下,培养和造就更多的苏惠渔式的好老师。

    我们要大力弘扬苏惠渔先生对党忠诚、献身法治的政治品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前学校正处于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和“一流政法大学、一流法学学科”的攻坚时期,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通过艰苦实在的工作和努力将目标变为现实。我们法律人更要勇于担当作为,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研贡献能级,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和更强的使命担当服务一流刑事法学院建设,服务一流政法大学建设,服务中国法治建设。

    苏惠渔先生的一生,是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的一生,是献身学术、求真探索的一生,是无私奉献、志行高洁的一生。今天举行纪念会就是要永远铭记苏惠渔先生崇高的学术品格、师德风范、党性修养,不断继承和发扬苏惠渔先生等老一辈华政人的宝贵精神,把最深切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化作动力奋力书写刑事法学院、刑事法律学科发展的新篇章,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叶青表示,苏惠渔先生在我校默默耕耘数十载,长期致力于刑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苏惠渔先生在学术上有大建树,在人格上有大魅力。作为杰出法学家,苏惠渔先生为国家的法治进步作出了极大贡献,也为华政赢得了很高的学术声望,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法治事业接班人,值得我们永远怀念。苏惠渔先生为中国法学教育事业和刑法学科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华政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苏惠渔先生的风骨风采、包容谦和的师者风范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并将继续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和动力。

    叶青指出,苏惠渔先生抱着“此生许法”的理想,全身心地纵横学海,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新一代的华政人,刑事法学院的教师们一定会在苏惠渔先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好教风,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好学风,力争一流、勇创佳绩的好作风的感召下,也会在兄弟院校同仁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下,不断见贤思齐、提升自我,努力把刑事法学院建成华政的王牌学院,为国家刑法典的不断完善发展作出贡献,为学校早日建成一流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再立新功。

    刘宪权通过刑事立法、刑法改革、量刑方法、刑法观念变革、刑法与经济建设关系和廉政建设关系、金融安全与刑法应对、刑权力运作过程中的监督和制约、刑法司法解释、刑事政策,以及犯罪基本理论等十个方面对苏惠渔先生的学术思想菁华进行了简述。

    在“难忘的教诲,崇高的事业”这一单元中,上海政法学院教授闫立、上海博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林东品、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吕琰对苏惠渔先生孜孜不倦、勤奋钻研、潜心工作、为中国法治事业不懈奋斗的工作作风,积极进取、不事张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致以崇高的敬意。

    闫立表示,今天我们怀着悲痛、崇敬的心情追思德高望重的苏惠渔先生,用他的刑法思想和理论指导刑法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用他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影响和激励后辈学者,用他共产党员的胸襟和信仰引领我们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本次纪念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对苏惠渔先生为人、为师、为学的缅怀和纪念,更是华政刑事法学院薪火传承、再创辉煌的誓师大会。苏惠渔先生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莫大的欣慰。

    林东品表示,对于苏惠渔先生的崇敬和爱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表示,即启蒙、辅助、崇敬。苏惠渔先生是其法学研习道路的启蒙者、律师从业道路的辅助者,对其刑法研习和事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此,对苏惠渔先生致以崇高敬意。苏惠渔先生崇高的品德有口皆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苏惠渔先生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永远活在每一个法律人的心中。

    吕琰表示,苏惠渔先生光辉的一生,与律师行业结下了深深的缘分。衷心感谢苏惠渔先生对其在律师行业的引领和指导。希望在母校和同仁的关心支持下,发扬光大苏惠渔先生在律师业发展和律所管理方面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秉承苏惠渔先生的志愿,为母校多作贡献,为上海乃至中国律师业的发展多作贡献。

    在“传承·融合·发展:打造刑事一体化平台”这一单元中,我校刑事法学院院长孙万怀和彭文华、钱叶六教授围绕继承苏惠渔先生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打造刑事一体化平台,续写新的篇章进行发言。

    孙万怀指出,苏惠渔先生对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术观点兼容并蓄,始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术思想丰富,极具远见卓识。苏惠渔先生80年代末提出的电脑量刑对当今人工智能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苏惠渔先生提出的诸多观点对中国刑法学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然成为指导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要标尺。学校对接国家和上海的发展战略要求,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成立刑事法学院,打造刑事一体化平台,这是对苏惠渔先生刑事一体化思想的继承与发扬。刑事法学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夯实传统底蕴学科,塑造特色学科,发展交叉学科,打造监察法研究平台、犯罪治理研究平台、反腐败与刑事合规研究平台、刑事辩护业务研究平台等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孙万怀表示,希望能在各位领导、各界同仁、朋友们的支持下,勠力同心,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校刑事法学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刑事法学院。

    彭文华表示,苏惠渔先生在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法治建设事业中居功至伟、功不可没。苏惠渔先生是我们后辈的楷模,他的智慧、胸怀、格局、气度值得我们永远学习。苏惠渔先生是中国刑事法学发展的重要奠基人,同时也奠定了华政刑法学科全国领先地位的基础。苏惠渔先生提出的刑事一体化思想,量刑方法科学化理论,颇具先见之明,对于顺应刑事一体化的发展潮流,建设一流的刑事法学院,打造刑事法学一体化研究平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钱叶六表示,苏惠渔先生是其刑法研习道路的引路人,苏惠渔先生具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和诲人不倦、提携后辈的精神。苏惠渔先生一生致力于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其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永远激励着我们后辈不断前进,为法治中国、法治上海作出应有的贡献。华政刑事法学院的成立,适应了刑事法学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苏惠渔先生学术思想的传承,必将在我国刑事法学一体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巨大贡献。感谢华政刑事法学院对华师大刑法学科提供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期待在未来,华政刑事法学院和华师大刑法学科能够有更进一步的深入、实质性的合作和交流。


       高山仰止、逝者如斯,风范长存、精神永驻。虽然苏惠渔先生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华政的师生和校友们必将在苏惠渔先生精神的引领和鼓舞下,继续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刑事法学院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