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你们的大学生涯、研途之旅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了。大学毕业是人生一个重要环节,毕业典礼更是一项重要仪式。今年是一个特殊的毕业季!首先我祝贺大家完成学业并顺利毕业!今年因新冠疫情,自3月9日“线上开学”到现在,我们已有3个多月没有见面了。我想,在华政园的这几年时间里,尤其是今年以来,你们一定收获了不少的幸福记忆、感动时刻,也或多或少地初尝了一些人生的失意和痛苦。
四年前的开学典礼上,我对同学们说过,“走进大学,你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我还想对你们说:走出校门,你们仍要学会苦中作乐、苦海乐游。古人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幸福快乐总是短暂,痛苦纠结却经常发生,如何将痛苦转化为幸福,在痛苦中寻找幸福,这一直是古今中外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作为你们的校长、师长,在临别之际,我想用三句话来分享我对幸福和痛苦的理解:
一是在环境之中,要融入不要偏激,在规则的束缚下享受自由的快乐。
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边沁对快乐、痛苦和法律规则三者关系,有过这样一段论述,在他眼中,规则的约束力是快乐和痛苦的来源,同时快乐和痛苦又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规则。作为政法大学的学生,我希望你们要学会在规则框架下将所经历的痛苦转化为积极的人生,展现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热爱,而不是被苦痛折磨得扭曲偏执,被快乐冲昏头脑变得自大躁狂,更不能为了追求个人幸福就肆意践踏规则。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我们身边优秀华政人的例子。一个月以前,学校的官方微信号以及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都推送了一篇题目叫做《华政武汉姑娘签约“红圈所”》的文章,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转发。文章里的主人公就是我们学校律师学院16级本科生杜珂飏同学,小杜同学大一时就读于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律师梦和现实之中她迷茫过、摇摆过、反复过,但她在研究过学校转专业相关规定后就下定决心要认真学好行政管理课程,努力提高成绩,“踏踏实实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把该上的课上好”,最终凭借着超过3.7的平均绩点在大二转专业进入了律师学院,这是在迷茫之中对学生管理规则的学习和坚守;成功转专业的幸福很短暂,恶补法律基础知识的过程很漫长,小杜仍然很坚定,她选择在既定的规则框架下、在学校的律师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学校的实务课程育人体系下、在进博会志愿服务平台上,完成一次次坚守,这是在学习压力之下对学生本分的坚守;今年寒假期间,小杜基于对疫情严重性的判断,在返回湖北老家过年的前一天放弃了行程并始终坚持留在上海,按照学校规定每天及时上报个人健康状况,这是境况之下对防疫规则的坚守。面对一次次压力下的选择,小杜总是遵守规则、遵从理性,从而成就了更好的自己,成功签约了“红圈所”金杜律师事务所。她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契合我的演讲主题,她说“只要认真、踏实,未来必定不会辜负自己”。
这也引出我要讲的第二点,面对自我,要奋进不要抱怨,在持续孜孜以求、亦或是求而不得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
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王阳明曾经提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就是说人要不断的经历世事的磨砺,而且这种磨砺恐怕多数是失败的痛苦,然后才能明确自我定位,做到苦心孤诣、宠辱不惊、物我两忘。
第三点,就是在构建格局时,要博大不要狭隘,学会在奉献集体、帮助他人的沉静专注中收获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了的话,也一定会牵入普遍的毁灭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的话,个人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同学们,华政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目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希望你们树立世界眼光和担当意识,以天下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够在规则之下,相信自己基于事实和理性做出的选择,即使压力、苦痛、纠结让你暂时看不清眼前的路,只要选择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坚持奋斗,风雨兼程,就一定能擦亮属于你们自己的、绚丽的青春底色,就一定能看到光明、收获幸福。
几年华政缘,一世华政人。因为华政园的几载春秋,不仅使你们涵养了这里一泓一斗、一草一木、一窗一瓦的大气、灵动,更积淀了这里一书一课、良师益友、德法兼修的深厚底蕴。在这里你们完成了对规则、对理想、对责任的坚守,实现了对自我、对环境、对格局的超越,长成了华政人的身量,更将肩负起华政人的使命,为建设法治中国不懈奋斗、奉献青春!
现在,仍处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状态下,风吹苍生,这是一场生死阻击,也是一场身心历练,面对灾难,人应当懂得荣耻,并且愈发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我们彼此要珍爱珍惜!2020届华政“后浪”们,要狠狠地幸福下去,别辜负那些你们所经历过的痛苦!今朝一别,各自西东,诸君冷暖寒热,点点滴滴,将永在母校心头。我永远祝福你们,母校永远祝福你们!大家加油!
(文章为作者在2020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致辞节选)
(来源于《法制日报》,2020年7月1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