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杜涛教授主讲本学期 “法治中国”课程第八讲

    发稿时间:2020-06-28浏览次数:1154

        622日晚,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杜涛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主讲本学期“法治中国”课程第八讲“国际法与中国对外交往”。课程由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赵庆寺教授主持。

        杜涛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危机给国际社会和国际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以“对华索赔论”和国际上的对华指控等同学们关注的国际热点为切入点,引出国际法重要话题。

        杜涛重点列举了四个最重要的国际司法和仲裁机构,详细阐述了这些机构是否对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诉讼或仲裁争端具有管辖权。针对国际法院能否受理新冠诉讼这一问题,杜涛认为,虽然国际法院对于中国没有诉讼管辖权,但国际法院有可能发表咨询意见,同样需要引起重视。他特别强调,国际刑事法院可以对第三国行使管辖权,这一权力置于国家主权之上,有可能成为干预别国内政的工具。因此,我国不接受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杜涛指出,中国未接受仲裁管辖权,因此《国际卫生条例》的有关争端只能通过谈判或其他自行选择的和平方式解决,不得提交仲裁。杜涛指出,在疫情期间如果发生防疫征收纠纷,外企就有可能对我国政府发起投资仲裁程序。

        除国际司法机构和仲裁机构以外,杜涛强调,境外国家国内法院对中国的诉讼也会带来纷繁复杂的国际法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包括美国法院长臂管辖权的合法性,外国国家及财产的管辖豁免,诉讼文书的域外送达,域外调查取证,外国法的适用和查明,判决的域外承认与执行等。

        课程最后,杜涛就如何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际法挑战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涉外法治人才是重中之重,中国急需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在此基础上,中国法学教育面临巨大的新挑战。教育部正在规划针对国际法学科的顶层设计,希望同学们抓住时代机遇,学好国际法,为将来投身于涉外法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结束后,杜涛就涉外律师需要具备的素养、中国对“对华索赔案”的回应态度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加深了同学们对国际法重要性的了解与认识。

        为对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我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秀师资,专门开设“法治中国”品牌课程,主要聚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法治实践等核心内容,旨在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育与提升,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