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晚,我校博士生导师、自贸区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WTO法研究会副会长贺小勇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主讲本学期“法治中国”课程第七讲“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法”。课程由校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主持工作)赵庆寺教授主持。
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在“国际经济法推动对外开放”部分,贺小勇以疫情期间中美口罩风波为切入点,介绍了国际经济法的定义,国际经济法是调整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针对加入WTO后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贺小勇认为,这是因为加入WTO后,根据相应的国际经济法的规定,中国进行法律改革,取消了货物贸易中的行政审批,使得被审批制压抑的贸易潜力得到激发。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战略的实施是中国对标国际经贸规则、自主对外开放,坚持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在“国际经济法维护对外开放”部分,贺小勇从起诉、应诉、立法、司法、“求同存异”五个方面阐释了如何利用国际经济法来维护对外开放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合“中国诉美国双重救济措施案”“美国301条款调查征税案”“华政学生诉迪士尼乐园禁带食品入园案”“中美电子支付案”“中美知识产权案”“中美歧视性技术转让措施案”等具体案件,讨论了国际经济法在维护对外开放权益、完善中国国内法治、推动国内市场竞争方面的作用。
在“对外开放需要国际经济法人才”部分,贺小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对外开放需要国际经济法人才的原因,包括国际经贸摩擦明显增多(共识减少);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趋势明显;国家实行高质量的开放:制度型的开放;自贸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战略。
为对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我校立足学校办学特色,依托优势学科,整合优秀师资,专门开设了“法治中国”品牌课程。主要聚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国法治实践等核心内容,旨在坚持立德树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育与提升,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