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民法典于5月28日正式通过,作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法律,民法典囊括了包括了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共1260条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关的规定,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上海市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科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可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物之损害也可提出精神赔偿
当一个普通的杯子被打碎了,不能要求进行精神赔偿这基本是没有异议的事情,但如果是一个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杯子呢?
在《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意味着,只有人身权的侵害才可以要求精神赔偿。
但在民法典中,有了新的规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比方说有纪念意义的定情信物、遗骨遗骸等等,同样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保护婚姻自由
婚姻法上,原本规定患有医学上认为不适合结婚的疾病,属于禁止结婚与婚姻无效的事由。而在民法典中,这两个规定全部被删除了。金可可认为:我们不能单纯地站在生育的角度上去考虑婚姻。
如果因为患有重大疾病而不能结婚,明显是有害于婚姻自由的。尤其是已经结婚之后,更不能以此为由说婚姻无效了,无效是对情感与婚姻自由较为粗暴的干涉。
此外,民法典还将带来一个很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关于离婚之后的损害赔偿的问题。就此,我国一直持严格态度,倘若一方出轨但并未构成重婚或与他人同居,另一方并无赔偿请求权。
在民法典中新规定了一个兜底条款,有其他重大过错的情形,也可以要求赔偿,这一定程度上将改变离婚损害赔偿过紧过严的现状。
破坏环境后有生态修复的责任
企业如在生产过程中污染了环境,有可能直接侵犯自然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比如健康权侵害或物品丧失可用性),就此,自然人当然可以要求污染者承担侵权责任。但对于公共部分环境生态本身的破坏,不属于某一自然人受侵权法保护的个人权益,如何处理呢?
就此,民法典的侵权责任编中规定了相应的生态修复责任:国家规定的机关或者法律规定的组织有权请求侵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承担修复责任;侵权人未修复的,上述主体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进行修复并由侵权人负担费用;此外,还可请求侵权人赔偿相关损失和费用。
此外,在合同编中也规定了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合同终止后或标的物使用年限届满后,当事人可能负有旧物回收义务。
两无遗产必须用于公益事业
按现行规定,自书遗嘱需要由遗嘱人亲笔书写遗嘱的全部内容并签名,注明年、月、日,才具有效力。此前,有人打印了遗嘱内容,并亲笔签名,但法院判定该遗嘱不符合自书遗嘱的要件而无效。为此,民法典中现在增添并认可了打印遗嘱的法律效力,只要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且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注明年、月、日,打印遗嘱也同样可以生效,不再需要所有内容亲笔写成。
此外,此前虽然法律规定了无人受赠、无人继承的两无遗产归国家或归集体所有制的组织所有,但是对于归国家所有的遗产用途未作规定。民法典中则进一步规定了两无遗产若归国家所有,必须用于公益事业,金可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
(来源:《上海法治报》,2020-06-03,第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