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政的磨难:第一次复校(下)
在华政党政领导的具体指导下,华政1964级四年制本科的教学方案得以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生产劳动18周;
社会调查(包括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以及基层工作社会调查)18周;
专业实习22周;
政治理论课:中共党史98课时,哲学98课时,政治经济学105课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88课时,思想政治教育123课时,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着作选读127课时;
业务课:国家学说96课时,中国政治法律史82课时,外国政治法律史45课时,宪法66课时,刑法75课时,民法60课时,政法业务专题120课时,国际法49课时,选修课91课时;
基础课等:汉语242课时,逻辑66课时,体育152课时,外语272课时。
至1964年5月,学校的各教研室也陆续建立,它们是:
中共党史教研室,负责人宋光;
哲学教研室,负责人赵飞;
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负责人计媛澄;
国家学说教研室,负责人孔令望;
司法业务教研室,负责人徐锦田;
公安业务教研室,负责人汪金顺;
汉语教研室,负责人任秀兰;
外语教研室,负责人陈忠诚;
体育教研室,负责人奚玉龙。
从以上教学方案(课程设置)和教研室的设置,可以看出,当时法学专业的教育,占的比例不高,大量的课程和课时,都花在了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政治理论学习方面。这和当时主持中央政法工作的领导的思路是相一致的。1964年6月上旬,华政筹备委员会副主任田光曾就筹备工作,专赴北京,向中央政法小组领导汇报工作,有关负责领导听后,发表如下意见:
1.华政必须置于中共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绝对领导之下;
2.在办学方针上,必须坚持政法院系是培养无产阶级专政工作干部的学校,必须阶级性极强。表面上不提是党校,实际上就是党校;
3.教师必须坚持政治上纯洁;学生必须坚持比绝密还要高的政治条件;
4.教学内容应以党史为线索,学习毛泽东主席的着作;
5.要加强政治工作;
6.考虑到当时中国对外交流形势有所好转,希望华政能够增设外文系。
华政第一次复校后,于1964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学生。从华政档案馆所保存的学生名册看,共招收了151名学生。1964年9月8日,华政举行了复校后第一届学生开学典礼。魏明院长在典礼上提出三点希望:一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学习毛主席着作,实现革命化;二是必须积极参加现实的阶级斗争,挖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根子;三是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实现劳动化。在这三条(篇幅很多)以外,稍微提了一下要学好文化知识、军事知识和公检法业务基础知识。
在魏明院长的发言稿(打印稿)上,魏明还用手写字加了一句:我们这样办校,是否有人会问:这样还像大学的样子吗?今天不讲这个问题,以后专有人讲。可见,即使以魏明院长当时的认知,他也知道这不像个大学的样子,只是有些话暂时不好说。
第二年,1965年华政又招收了一届本科学生,共194名。之后,由于从1966年5月起爆发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所以华政又第二次停止招生。
本来,在1964年华政第一次复校、招生之际,国家对法治的重要性有了一点认识。而当华政64级、65级毕业时的1968年底、1970年夏时,国家的法治事业已经被彻底摧毁。全国的检察院(包括军队和铁路检察院)都已经被撤销,法院也与公安合署办公,司法部(厅、局)则早在1959年4月就已经被撤销。因此,考入华政的这两届学生都未能进入检察机关工作,也未能进入高层司法领域,基本上都只能在地方基层公安和党政机关工作,甚至要响应中央的号召,需要去西部边远地区的农场劳动锻炼。如1964级毕业生中,有33人被分配至新疆、内蒙古和广东等省市,都先后去农场务农。1965级毕业生,则分别被分配到浙江、江西、安徽、山东、贵州等地的军垦农场、五七干校和劳改局等参加劳动。可以这么说,在华政存续的近70年历史中,1965级毕业生的分配是最为艰苦的。
但华政人的法律情怀是永远存在的,不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环境。虽然,华政64级、65级校友基本上都在地方基层工作,进法科院系当教授的都很少(没有机会),但他们都发挥了他们应有的法律知识的特长,为祖国的各项建设事业默默地作出了贡献。并且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重新焕发出法律人的青春,活跃在公、检、法、司、律等各个领域,成为改革开放40年法治建设春天里的一朵朵灿烂的鲜花。
(华政的故事(四十七)详见2020年5月12日9版)
(来源于《法制日报》,2020年5月26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