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新闻晨报】中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 以人为本贯穿始终

    发稿时间:2020-05-28浏览次数:234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法典,是中国立法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民事立法制度进步发展的呈现与实践。民法典的编纂与实施,将意味着中国的法治文明进入到一个新时代。

    昨晚,在上海代表团组织的第二场视频采访中,三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视频摄像头,和媒体记者分享了自己关于民法典草案的认识。

    我们小组在分组审议的时候就提到,民法典草案对人体基因、胚胎等近几年引发争议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必须合法合规的要求,这是把健康权更好地细化下来,表明以人为本是本次编纂民法典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全国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说。

    在她看来,以人为本是这部民法典自始至终贯穿的特征,从内容上看,诸多条款的设置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包括大家都很关注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像高空抛物这样新增的条款,就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受害人的权利。她说,从体例上看,我们是把人格权作为民事权利之首,在总则上放在所有的民事权利最前边,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法典先人后物的特色。

    时代性是陈晶莹指出的民法典的第二个特征。人格权是新增并且单独成编,这不是一蹴而就的,1982年的宪法当中用的不是人格权而是人格尊严,从当年的人格尊严到现在单独成编的人格权,体现的是民法典的时代特征。

    她进一步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下,如何保障民众的民事权利和财产权受到大家的关注。民法典当中列入了个人信息的保护,十年前或者更早一点的话,没人会考虑到个人信息保护这一说。

    谈到民法典的意义时,陈晶莹用了意义非凡这个词。

    陈晶莹认为,民法典的编纂,既很好地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也为我们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了制度基础。

    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民法典既是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法治实践的历史传承和经验总结,同时又是我们国家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成果的固化和制度化。

    在他看来,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的治理必将受益于民法典这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的颁布一定会对上海人的生活品质,包括社会秩序和民事权益的保护等方面带来全新的变化。他说,上海是国内外高度瞩目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人应该在民法典的实践和利用民法典提升社会管理和生活品质方面,在全国起到带头作用。

    在对民法典的意义表达肯定的同时,陈晶莹也时刻记着,作为一个代表,对于法案的审议是一项很重要的义务和责任,我有责任对条款提出修改意见。

    作为一个研究国际法和海商法的知名学者,在上海代表团的小组审议会上,陈晶莹就一个具体法条提出了一个专业的修改意见,并且获得了同组参加审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仲礼的肯定。

    我发现,民法典草案合同编当中有关运输合同中的一个条款,与通行的国际惯例之间存在相悖的地方,我就在小组审议上指了出来。陈晶莹说,丁仲礼代表一听完,就向相关工作人员提出,像这样的意见需要有直通车,应当马上告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没想到,在会议间隙,法工委的工作人员就来找我了解情况了。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邵志清也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法典草案的修改建议。在民法典草案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权,把主要的关注点放在了物理空间上。他说,我认为,我们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每天大量的工作生活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来我们在虚拟空间里花费的时间,可能比物理空间里的还要多,但是我们在这个条文的表述里,没有对虚拟空间做出针对性的表述,这就需要针对时代的特点进行修改。

    (来源:《新闻晨报》,2020-5-25)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