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解放日报】邱唐: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在发光

    发稿时间:2020-05-18浏览次数:972

    邱唐(华东政法大学特聘副研究员

    最初,查医生用语音发回一段日记,作为对自己一天工作的梳理和汇报,作为给自己解压的一种方式,作为对担心自己的家乡朋友的统一回应。

    日记经仁济医院宣传处整理成文后,被广大媒体广泛转载,读者的期盼成了查医生坚持每天记日记的动力。从援鄂第一天到最后一天,共67篇日记。日记中她一字字一句句记录在武汉亲身经历的人和事,这是她自己的回忆。回头看,也是从一个切面对中国抗疫这段历史的见证。

    一幅抗疫一线的群像

    2020年3月31日,首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平安凯旋;跟着上海人民借 给武汉同胞的白衣战士们一起回来的,还有这本《查医生援鄂日记》。

    全书收录了查琼芳医生自1月25日夜奔赴武汉始至3月31日离开金银潭医院返回上海——这67天里的每日一记。其实,说是日记,却也未必十分准确。这本小书并不完全是查医生个人的书写,事实上在查医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想之外,日记给读者展示的是一幅更加宏大的武汉抗疫一线的群像,这是由医护人员、染疫病人、消防人员、公安干警、志愿者、快递小哥、司机、厨师等社会各个层面与角落中平凡又伟大的生命组成的巨幅素描。

    我总恍惚觉得,自己正翻看的,是一本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战地记者的札记。事实上,查医生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战地记者。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所有战地记者信奉的格言;同样地,所有的医护人员可能都没有办法阻止疫情的发生,甚至我们至今也不能说完全战胜了新冠病毒,但是我们却依然要感谢和致敬查医生,是她在紧张忙碌且高危的工作之余,持续不断地向大后方传达前线最真实的讯息,在当下,固然可解各地民众对于武汉、对于湖北的关心以及对于整个中国疫情的担忧;更为重要的,则是作为重要的口述史材料,为人类文明历程留下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宝贵历史记忆与经验。

    总体而论,全书的文字简洁明快,淳朴直接,但自有其可爱之处。唯大英雄能本色,这些朴拙的记叙与抒议正见作者的医者本色,求真务实,直击症结,不讲虚话。

    更难能可贵的是,全书的基调固然是积极与乐观的,但作者始终使自己的文字显得克制而平和,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事实,而把价值选择与情感生发交给读者,无论是兴奋、感动,还是忧虑、悲伤,往往点到即止,从不恣意渲染,倒让人觉得有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审美情趣了。而这种自抑与冷峻的笔触,更凸显记叙的真实。天下武功,唯真不破,在我看来,唯有真实,才最能打动人心。

    并未回避问题与困难

    这份前线战报写得最多的,自然是在抗疫战场上厥功至伟的医护人员。然而难得的是,查医生笔下的白衣战士们,不再是某种拙劣宣传中的神明偶像,而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人间天使。

    听得一声集合令,丢下吃了一半的年夜饭就搭乘飞机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员;和年轻人争着做感染风险最高的气管插管的老教授;为了尽可能节省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忍着十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甚至身体出现状况都不愿意出隔离区休息的年轻小护士;定好婚期却毅然取消婚礼,携手奔赴战疫第一线,只能通过微信表达思念的热恋情侣;轮休不当班的日子里却依旧想着要去当志愿者,清点与分发物资,为抗疫贡献更多力量的作者本人……这些天里,这一个个发着光的场景早已透过作者的文字化成非常具体的影像,一遍又一遍在我的脑海中回放盘桓,在我的心底涌起阵阵感动。

    然而,更加让人感慨与感动,则是查医生字里行间刻画出的白衣天使们光环之下更加真实、疲惫甚至有时沉重、苦寂的身影。援鄂医疗队勇往直前的英雄们,内心也有忧。

    在整本日记的前半部分,常常会看到有类似物资配备尚不足部分操作装置还没到位医疗设施确实比较简陋这样的记载,甚至连最基本的白大褂都严重短缺,以致医护人员无论男女,都穿上了护士服……尽管是几乎不带任何情绪的平铺直叙,但作者内心的焦急与忧虑却是可以想见的,处在为数众多、嗷嗷待援的危重病人与一时之间供给不济而左支右绌的客观现实之间的医护人员,正如查医生自己所形容的,是粮草未动,兵马先行的尖刀班,面临的困难、背负的压力,我们这些未曾出征的人,恐怕很难完全体会,以至于在2月18日,查医生紧张的神经终于也有了崩坏的一刻,她留下了这样的文字:各种美好的愿望与现实之间要达成平衡太难了。今天是我到武汉以来感觉最累的一天,不想动,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可是,忧虑最终不曾化作怨尤,白衣战士终究不会被暂时的困难击倒,几乎每次物资与设备供给出现困难之后的一两天内,总能看到政府组织调配或者善心人士捐赠的记载,使医疗队从‘赤贫’直奔‘小康’,而查医生在心情灰暗一天之后也重新振奋起来,明天我还将继续战斗。反复翻看这些平实的文字,越发觉得其可爱,并未回避问题与困难,却始终给人以希望与温暖。

    萤火汇成星河

    查医生笔下的医疗队员,亦是充满了烟火气的。他们也会为防护用具在脸上勒出痕迹而发愁,为反复洗手消毒使手部皮肤粗糙而烦恼;同样地,他们也为能领到护肤品或者多擦一点护手霜而开心。他们吃不惯武汉的热干面,想念浓油赤酱的上海味道;面对从家乡来的美味,则一个个馋得像个孩子,要多吃两碗。其实转念想想,所谓的超级英雄,谁又不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呢?或许他们当中还有不少小姑娘、小伙子大年夜还在长辈膝下撒娇讨红包呢。查医生似乎很愿意表现这些前线的战士们不那么高大的爱美又贪嘴的一面,或许记录这些花边趣事,自己的心情也会轻松一些。

    初看这些文字,我常常会有一些错觉,仿佛他们忘却了此行的沉重,67天的伟大逆行,觉得就这样嘻嘻哈哈地过来了。什么叫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至今日,似乎有些许体悟了。

    其实,面对疫情,怎么可能是轻松与欢乐的呢?在来势汹汹却知之甚少的新冠病毒面前,有着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最有理由生出畏怯恐惧之心,他们了解病毒的肆虐与危险程度,他们每天都亲身与病毒抢夺生命,他们有着最直观的悲与惧。所以当武汉的医疗队需要增援的时候,有的年轻医生有点紧张,也有点害怕,但还是会义无反顾地报名,这种偏向虎山行、迎难而上的精神,倒真见少年豪气!

    忧惧之外,查医生们面对更多的是悲伤。在前期的日记中,时不时会出现重症病人病亡的记录:不幸的是,她在清晨7:30还是走了……再说下去我的泪水也快止不住了我们的18床和19床病人先后离世了。这让我好不容易平复的心情,一下子又陷入了沮丧中二组的一位病人与病魔苦苦斗争了两个月,最终还是走了……两个月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仍然没能挽救她的生命。心情也随之悲伤起来,愿她一路走好……都说医者仁心,见惯了生死夭寿的白衣战士,或许对于生命会有更高层次的敬重与珍视。

    每每阅读这些并不强烈的文字,我却总能感到一种力透纸背的惋惜与悲伤弥散在眼前。我想,只有真正理解了这种自己极力抢救的生命逝去时的悲恸,才能真正体味日记后期一个个康复病例出院时,查医生们由衷的欣喜与安慰:驰援武汉20多天来,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患者出院的喜悦:当看到病人竖起大拇指,欣喜若狂的我们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就是查医生笔下的援鄂医疗队,有悲有欢,会忧会惧,褪去了某种刻意仰视的视角所造成的伟岸光晕,反而显得更加可亲。正如作者所言:这世上可能确实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平凡的人熠熠生辉

    而在这条抗疫英雄的星河中,在医务工作者之外,亦有更多的身影,同样发光发热,熠熠生辉。

    主动到医院感染风险区域打扫卫生的青年志愿者,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为医护人员提供免费接送的专车司机,去隔离宾馆为医护提供理发服务的Tony老师,站岗执勤的公安干警和消防队员,为一线战士提供后勤服务的快递小哥与厨师,向武汉捐钱捐物的各界善心人士,甚至是不幸染疫却能配合医护、顽强求生的危重病人……通过查医生的日记,我们看到了更多平凡的真心英雄,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为着共同的目标,各居其位,各尽所能,映射出的,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吗?

    在查医生的笔下,也时时可见党员发挥的模范作用,他们能够承担更加危险而艰巨的任务。我是党员成为查医生日记中的同志们在争取最危险与最苦累的工作时的口头禅,简简单单四个字,背后的觉悟与境界尽显。这或许就是查医生这本日记的魅力所在,没有强行的说教,没有泛滥的抒情,平淡如水的寥寥数语,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言以蔽之,《查医生援鄂日记》是一部值得用心去咂摸的深情之作。

    时节已经立夏,尽管我们的抗疫斗争仍要继续,但诚如查医生所言,我们已经走过至暗时刻,虽则烟雨依旧苍茫,心潮却已逐浪高。查医生们用在面对灾难、面对危险时表现的义不容辞和善良勇敢,构筑起了巨大的中国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 2020-05-09 10书评)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