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海法治报】援鄂医疗队员“走进”高校谈“疫”事

    发稿时间:2020-05-08浏览次数:297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总指挥、副院长马昕以“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为主题,受邀为华东政法大学师生上了一堂特殊的在线课程。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超星泛雅学习平台和学习通APP播放,当日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访问量达1万余次。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一直记得他们所付出的一切,会一直记得这段特殊的时期人们是怎样在一起共同作战。”“身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深地被医疗队的英勇事迹感动了,久久难以释怀。”课程结束后,记者发现,“感动”“永远铭记”成为不少学子最直观的感受。

    直播>>> 从小年夜的出征说开去

    “火车一路停靠了很多地方,苏州、无锡、南京、合肥,每一站都没有乘客下车,只有来自各地的医疗队队员一个个上车,一路抵达空荡荡的武汉火车站。”415日下午1时,已解除隔离的马昕戴上眼镜,精神抖擞地准时打开电脑视频,与华政师生在屏幕前相约。

    从刚开始的悲壮,到之后的感动、不舍;从初到武汉时的空无一人,再到3月底医护人员在十字路口排队过马路;从初到武汉时“心中没底”,满眼所见皆是“悲凉”,到如今医护人员战胜归来,城市慢慢恢复生机……回首在武汉的战斗日子,马昕感慨万千。

    “医生出来了,隔着玻璃墙——这是病房内外进行沟通的地方,他用笔在纸上写着‘对不起’……”在授课过程中,马昕分享了一个让自己久久不能平息的故事。那是213日,马昕通过监视器发现一名患者抢救无效去世了,但几名医生站在病房里一动不动。发现该情况后,马昕马上通过对讲机要求医生赶紧出来,进行下一名患者的抢救。医生出来以后,便放声大哭,隔着玻璃墙,用笔在纸上写着“对不起”。

    “这位医生说,每个患者身后都是一个家庭。”马昕回忆,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这是很多医护人员的心声。

    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允许医务工作者太过“伤春悲秋”,马昕和战友们必须全力以赴、理智地战“疫”。很快,他们就稳住阵脚,17支医疗队整合到一起,共同努力。他们分工到组、责任到人,有针对性地分析病人病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通过精细化管理,死亡人数逐渐下降。最终,320日,第一位ECMO病人顺利出院,这也是武汉第一位ECMO撤机成功康复的案例。

    感悟>>> 永远铭记最可爱的人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要加油学习、加油奋斗,有志者奋斗无悔。”“云课堂”的最后,马昕这样勉励学生们,并建议广大师生继续响应政府号召,减少聚集,必要外出时戴好口罩,对于无症状感染者不要恐慌。

    那么,学生在课堂之后,有何感悟呢?“感动”“永远铭记”成为不少学子最直观的感受。

    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张怡凡说:“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人民的守护神,是他们不辞辛苦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后方安逸。”

    国际法学院唐小刚则表示,华山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作为最美“逆行者”,以勇挑重担、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为国家健康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他们堪称时代楷模和英雄。他告诉记者,“毫无疑问,以华山医院援鄂医疗队为代表的最美‘逆行者’们,给我们做出了鲜明示范。作为新时代的四有青年,我们应立足于当下,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好知识积累,技能储备,避免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抗击疫情中,学生感受到了祖国的速度和强大,感受到了举国上下的齐心协力。不少学生也表示要以援鄂医疗队队员为榜样,心系党和国家,不畏困苦、迎难而上,努力实现自身价值。传播学院刘凌宇表示,“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理想、学本领、敢担当,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品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延伸>>>

    抗击疫情,他们能做的不止“家中宅”

    华理工 愿做防疫战中的“星星之火”

    “去集结海内外茫然无措的炬火,让每个人的光和热,都高效有序地传递到需要的同胞那里。”这是华东理工大学的青年学生志愿者、商学院2015级博士生徐冉,在这场疫情中许下的一个承诺。如今,她和志愿者团队一起搭建了多个信息汇总平台,让数以千计的热心人突出虚假、过时信息的重围,将海内外同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20日左右开始,看到在武汉做医生的同学在微信群里求援,官方也开始报道武汉一线医疗物资紧张的情况后,武汉姑娘徐冉感受到这次疫情不太一样。当她看到志愿者招募的信息时,抱着为家乡做些事情的心态,果断加入,和一群怀着赤子之心的人一起寻找缓解当地疫情的方法。

    志愿者们分工明确,有的专门收集一线信息进行核实,有的召集酒店接待全国各地的医疗团队,有的组织了大量厨师和司机志愿者专门给一线医护人员做饭送饭……“这让我感觉到,虽然武汉街是空的、城是封的,但大家的血还是热的。”

    那时的徐冉积极地做着信息定向传递的工作。随着志愿工作的深入,徐冉渐渐发觉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弊端。“有的医院信息已经过期了,有些海关物流信息也不对称,因为有些志愿者们信息没有互通,还有很多零散的志愿者找不到组织,或者筹集了物资也没有办法和一线医院对接起来。甚至很多不太懂医疗物资规格的热心人花了很多精力和金钱,却购买了不符合医疗标准的物资。”徐冉说。

    于是,徐冉决定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有效整合资源,为防疫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征得志愿服务组织的同意后,徐冉与志愿者团队建立起碎片化信息的汇总平台。

    129日当天完成产品设计,6小时内平台搭建完毕,这个汇总平台当日夜间就开始了上线运营。平台获得了大量支持和欢迎,短短5天之内,就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人访问,组建了十几个行动小组,完成了上百个信息的转化,达成了几十个运送活动的传递。

    华师大 发挥专业优势为防疫提供新力量

    “六歩で手を洗う方法(六步洗手法)、三歩で体温を測る方法(三步量体温)……”经过专业老师确认后,华东师大外语学院日语系2019级研究生马荣跃将和同学们合译完成的《长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健康监测记录册(日语版)》发送给长宁区外办负责老师,整整9页的文档用时不到两天就翻译完成。

    长宁区居住着多名外籍人士,同时还有多家驻沪领事馆、外资企业和外国机构。面对在疫情防控中,社区和医务工作者与外籍人士语言沟通不便的问题,长宁区外办决定成立一支翻译志愿者队伍。

    31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迅速组织学生团队,仅用一天时间便组建了涵盖英、日、法、德、西、俄等6种语言的外语志愿者队伍,共计15人。截至311日,志愿者累计为长宁区疾控中心、各街道等一线防疫部门翻译了防疫健康提示、进小区提示等文件、各类表格以及社区排查信息中涉及的各种问题、文字稿等共30余份(6种语言),另有4名同学为街道社区工作者上门排摸工作录制中外文对照音频。

    作为一名执着于“学术”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家住河南的马荣跃原计划春节前夕回家,却因为疫情不得不停止了回乡的脚步,成为一名“留校少年”。尽管每天只能在校园里,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些疫情相关的科普文章。

    229日下午,当他看到班长在微信群里发布的长宁区招募外语翻译志愿者的消息时,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度过新年,真是太难忘了!”马荣跃说,“不过我在学校隔离期间受到了老师们的无尽关怀和鼓励,让我充满信心。我希望能够有机会将这份具有师大特色的爱传递出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长宁区的志愿翻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第一时间报名!”

    交大 百名优秀大学生参与“春霖助学行动”

    326日晚上7点,家在安徽金寨县的上海交大大一学生小枫,把父母都请出了客厅,因为此时她需要一个安静的场所,给来自湖北恩施等边远地区的470多名高中生进行直播授课。小枫当天直播的内容是“理综考试的一点小技巧”,直播时长1个小时。她希望用自己的经验,给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们再引一次路、再加一把油、再鼓一次劲。据了解,为了本次直播课,她提前一周便开始查找资料、准备课件、熟悉网络直播平台。

    从山东曲阜到新疆喀什,从吉林白山到云南大理,100余名上海交大的大学生在自己的家里,利用课余时间,登录ZOOMQQ等网络平台为来自湖北等16个省边远地区的高中生进行直播授课和答疑辅导。这个公益项目被称为“春霖助学行动”。

    据了解,“春霖助学行动”是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共六所高校于312日联合发起的抗疫助学行动。大学生们利用在家学习的空余时间,给国家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实施区域的高三学生进行远程辅导,帮助专项计划生克服不利条件、全力冲刺高考、实现升学梦想。

    作为“春霖行动”的一员,上海交大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和咨询工作。321日,上海交大收到了477名需要远程辅导的高中生名单。在两天时间里,交大的志愿者们就和所有的高中生进行了电话联系,并对每一个高中生进行了调研,了解他们目前的网课开展情况、学习成绩分布区间、需要辅导的科目、接受辅导的频率和时长等。

    根据调研情况,志愿者们针对性地制定了辅导方案,采取直播课和答疑课两种形式。直播课从325日开始到419日结束,内容为“高考冲刺100讲”,由100名志愿者在ZOOM平台分别就不同学科不同专题讲授高三复习备考经验。每个高中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时间安排,自主选择需要收看的专题直播课。对于一些疑难问题,高中生将问题写在纸片上,然后拍照上传到QQ群的群相册中,志愿者每天定期去收集整理并统一回答。对于同类型的疑难问题和常见错误内容,志愿者还将加以归纳,做成摘要提供给所有高中生查看。

    (来源于《上海法治报》,2020428日,见习记者  张叶荷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