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伟、叶青(华东政法大学国家安全法研究中心)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必须坚持系统、综合、法治的原则,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一方面,聚焦传统国家安全要素。
例如,维护政治安全。应该看到,各种敌对势力仍然企图让我们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让人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仅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应当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对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指导作用,把引导师生树立四个自信贯穿于学术科研、人才培养、思政教学过程中,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侵蚀。
又如,维护国土安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安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也不可能分割出去。维护一国两制、坚持九二共识、维护南海主权等,需要强化和完善涉及宪法、基本法、国际冲突法的法律体系,防止敌对势力打着各种幌子借题发挥。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非传统国家安全要素。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积极变化,非传统安全内涵日益丰富。
要维护经济安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但是,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任重道远。其中,高端涉外法律人才存在一定的缺口,应当引起重视。
要维护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也就很难守住。我们必须把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要维护社会安全。要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深入拓展区域化党建;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把经常性具体服务和管理职责落下去,把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称下沉到基层,增强基层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
要维护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保护生态安全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法,强化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关键约束。
(来源于《解放日报》,2020年04月21日,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