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政的成长:学校影响力的提升(下)
在创建上海和重庆两所法律学校的同时,司法部决定在山东再创建一所济南法律学校。而这个任务,同样由华政承担。我们从华政档案馆所保存的一份文件中得知,华政在向山东派遣教学人员时,附函做了如下说明:济南法律学校,“根据司法部指示,我院应支援你校各种教学人员30名,但我院只能支援你校27名。现将名单送交你校,自1957年1月份起,工资等由你校供给。”
从名单上看,有林庆勋(民法),章道全(刑法),祁克正(劳动法),侯毅(合作社法),宋仲华(组织法),王广璧(政治经济学),于欣吾(法学理论),李华章(犯罪对策)等。由于名单(手写稿)上修改比较大,所以最终到底去了多少人,现在已经不是太清楚了。根据谭永介老师和王群老师的回忆,他们也已经不记得具体确切的人数。而且,谭永介、宗丹楠、蒋松和王群四位老师倒是真的去了,但名单上却没有他们的名字。
谭永介老师告诉我们,1956年他去了济南法律学校以后,时间很快进入到了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的“冒进”氛围下,是什么都想搞大。“在上海,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和其他一些单位合并起来,组建了上海社科院。我在济南也是这样,我们所在的法律学校后来撤销了,组建了山东政法学院,由山东省委政法委管理”。
“当时我们分成几批,我所在的第一批有20多个人过去,有我、薄英豪、蒋松、王群等等(薄英豪和王群是1956年华政第一批评上的讲师,谭永介是第一批评上的助教),也是上基础课。但后来,我们去的这批里就王群、我和蒋松三个人回到了上海。其他的人在那里(山东)结婚生孩子,回不来了,上面只给了几个户口名额。”“在山东,济南法律学校后来没有学生了,当时省里面有其他任务,就把我们当成工作人员抽调过去干活。1963年华政第一次复校时,我才回到了华政。”
王群老师在回忆这一段历史时也不胜感慨:“1956年山东省开办了一所法律学校,用来对高中毕业就进入法院体系的学生、法院中未经受过正规训练的法官进行培训,当时有八百个人来法律学校上课。华政派出我和谭永介等人一起去支援。谭永介教的是逻辑学,我教的是法理学。”王群老师比较开朗、乐观和豁达,实际上他1956年去山东支援建设济南法律学校后,于1957年“反右倾”运动中在济南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之后就离开了法学教师岗位,直到1979年华政第二次复校时才回到母校重新任法理学老师。
当时去山东支援创办济南法律学校的,还有宗丹楠老师。
宗丹楠,江苏宜兴人。1952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并入华政后,他承担了文化课、地理课的教学工作。之后担任了政治经济学教研组的助教,协助曹漫之等老师工作。1956年被评为华政第一批讲师。
在宗丹楠赴山东参与筹建济南法律学校时,曹漫之把他叫到家中,交给他两封私人信件,一封给时任山东省政府秘书长高原,请他关心宗老师的入党问题;另一封信是给济南军区的李耀文少将,让他关心宗老师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虽然,宗丹楠老师后来都没有去麻烦这两位领导,但曹漫之对他的关心、关照,让他一直感动不已。
济南法律学校停办以后,宗丹楠又先后转入山东省公安学校、山东政法学院、聊城师范学院等院校工作,主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后来就没有能够回到上海。改革开放以后,宗丹楠在山东省政法干校、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现改名山东政法学院)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也曾担任《政法论丛》的副主编。
2002年11月,华东政法学院为庆祝建校50周年,编撰了《华东政法学院校庆五十周年纪念文集:岁月留痕》(童西荣、谭永介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宗丹楠老师应编辑之约,撰写了“感谢华政老一辈领导人对我的培育之恩”一文。在文章中,宗老师不仅回忆母校和领导对他的培养和帮助,也讲了自己在1958年“大跃进”中,由于下农村搞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看到许多农村人民公社发生的浮夸风、弄虚做假等现象,他将这些情况如实说出来后,在“反右倾”运动中受到批判,并被降级处分,贬到鲁西北的莘县一中担任语文教师。一直到1982年才获得平反,回归山东省政法干校工作的曲折经历。
华东政法学院1956年接受司法部指令,在本身师资力量还不是特别雄厚的情况下,共派遣出57位骨干教师,支援上海法律学校和山东济南法律学校的建校工作,这一历史贡献我们华政学子不应忘记。虽然,上海法律学校和济南法律学校后来命运多舛,没有达到司法部创建这两所学校的目标,但华政的宽阔胸怀和推进法治之热情、执著,已经赢得了中国法律人的认可和赞扬,体现出了法律名校的应有风范。
(来源于《法制日报》,2020年3月31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