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法制日报】何勤华:华政的故事(四十一)——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发稿时间:2020-03-18浏览次数:342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政的成长:教学科研的进展(下)

    正是在教研室组织建立起来,课程设置比较完善,教师队伍得到充实且对工作充满了热情等的基础上,华政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1952年、1953年由9所大学转入之本科生,于1954年毕业,分赴华东乃至全国参加政法工作。1952年招收的专修科学生,也于1954年毕业,除了奔赴全国各地的政法机构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留在了华政工作,如华信江、韩信昌等。此外,华政从1954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本科生,步入了法科大学正常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秩序。

    在华政的教学之成长过程中,学校的民主化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195632日华政第一届第四次院务会议上教师发言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华政各个学科的教师,如李良、刘焕文、潘念之、傅季重、王绎亭、黄道、陈忠诚、施荣根、范关坤、王文昇、朱伯奇、宗丹楠、唐培吉、奚玉龙等,都已经受邀出席学校的院务会议,且在会上被安排发言,能够就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体现了华政建校之初的民主办学和民主管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队伍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现状。这也说明了华政为何以较少的师资力量,承担了华东地区法学教育重镇之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原因。

    华政建校之初的民主化管理还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制定《华东政法学院十二年工作规划(草案)》和半年工作计划(草案)时,让每一个教研组都充分发表意见。我们从华政档案馆所保留的这两个规划(计划)讨论纪要中,可以看到当时教师代表发表意见的自由程度。如现代汉语教研组组长刘焕文,在其发言中就明确指出:“在‘加强领导’一项中,应提出反对保守思想,提倡革新精神,提倡合理化建议。”国家与法的理论组组长王绎亭则对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和科研上,避免当时众多的政治学习、会议占用教师时间提出了批评和建议:“我们认为每周保证有六分之五的时间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实现规划和贯彻工作纲要的首要前提。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这项保证要成为现实,在我们自己切实抓紧时间的同时,还有待领导上迅速采取各项具体措施。首先是由院长办公室加强计划性,统一掌握全校性的各项会议,社会活动性质的会议尽可能精简,能合并的就合并举行。”

    从同时颁布的《华东政法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中可以看到,院学术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两人,秘书长一人。一般情况下,由院长担任主席。学术委员会的目的,就是加强教学和科研工作。

    具体而言,有七项任务:一、讨论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计划和执行情况及工作总结;二、讨论各教研组关于教学工作、教学法和科研工作的报告;三、讨论教学大纲、科学论文和重大的科学问题;四、讨论培养师资计划及其执行情况;五、组织检查教研组的工作;六、评定院内科学论文奖金,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中国科学院;七、其他有关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这里特别引起笔者注意的是,《条例》规定,学术委员会必须每个月召开一次,院长认为需要时,还可以召集临时会议。与现在学术委员会往往半年都无法保证开一次会议相比,当时的学术委员会开会是相当频繁的了。会议开得越多,人们的关注程度就越高,其在学校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就越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为了鼓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表彰教师创作的科研成果,华政于1956年就制定颁布了《华东政法学院1956年科学研究作品评奖办法(草案)》。该办法明确指出:为了鼓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的科研工作,特制定本办法。评选优秀作品的标准为:有一定学术水平,有一定现实意义,通过刻苦调研所做出的。评奖程序公平、公正,即由自己申报,教研组会议讨论,研究处(科研处)汇总后报送院学术委员会,经教研组长和二审专家出来陈述,全体委员投票,获得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的当选。为了确保公正,监督研究处等职能部门,办法规定研究处在签注意见后将申报材料上报学术委员会时,必须把被其否定的申报书也一并提交。获奖作品除了能获得30元至100元(在当时已经很高了)的奖金之外,还将被推荐到本校《学报》以及外面的杂志上发表。

    正是在这样一种态度之重视、激励之措施和学术之氛围下,华政作为一所新办大学,在只有几位教授和副教授,数十位讲师和助教的师资队伍基础之上,其教学和科研开始起步,并迅速在国内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显露实力,不仅使华政教学、科研走上正规的发展道路,而且接受司法部指示,主创上海法律学校和山东法律学校,以及创办《华东政法学报》(《法学》)杂志,为华政成为中国南方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之重镇奠定了基础。

    (来源于《法制日报》,20200317日,09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