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政的成长:师资的充实(下)
此时也有原教育系统的干部,经过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进修培养,而进入华政工作的教师。王绎亭,就是这方面的代表。王绎亭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乳山县。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至1953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进修(研究生),毕业后调入华政,担任华政国家与法的理论教研组组长。1972年华政撤销后,王绎亭去了党务部门工作。1979年复校时,王绎亭回到华政,1982年12月29日,王绎亭在华政办理了离休手续。
此外,还有一批老师,如梅泽浚、杨奉琨(1972年华政第二次被撤销后就去了复旦大学工作,1979年复校没有回来)、徐轶民、郑有荣、胡文治、强远淦、徐圣庆、庄咏文、苒兆睛等,也于此时进入了华政工作。这样,至1956年3月,华政已经形成了以孟廷柯、姜屏藩、陈文藻、汪家焯、刘剑华、周子亚、郑斌、何海晏、李良等为教授,傅季重等为副教授,以及54位讲师,41位助教的教师队伍。这里,笔者把讲师助教的名单抄录如下:
有学历学位的讲师:王志平、王群、王治安、王召棠、朱庆祚、江邈清、李宏孺、宋保生、宗丹楠、吴效堤、金立琪、邱霞生、林尚贤、范关坤、施荣根、唐培吉、徐圣教、徐轶民、奚玉龙、夏树森、浦增元、陈忠诚、席祖德、曾演新、齐乃宽、项宏扬、梅泽浚、程淑瑜、程宝权、杨思平、翟廷瑨、叶孝信、叶子雄、廖开铨、潘宇鹏、薄英豪、杨德钝共37人。这中间,施荣根(1929年—2012年),籍贯江苏,1952年9月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任教。主讲中国革命史、哲学、逻辑学、实践论、矛盾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
没有学历、学位的讲师:王绎亭、王里忱、王文升、方真、司经中、朱伯奇、李仲成、李黎、宋光、唐文章、徐锦田、崔玉华、麻振远、黄道、张兰田、颜文郁、肖开权共17人。之所以对没有学历、学位的教师,也授予讲师的职称,是因为当时我国已经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学衔条例(草案)》,其第10条规定:有多年工作经验的政治工作人员、文化艺术工作人员和中等学校教师到大学中任教时,在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现任职责范围的工作中确实表明胜任相应职务的,虽无学位,也可以授予相应的学衔(职称)。
这中间,黄道(1924年—1999年),浙江盘安县新宅区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华政筹建时调入华政任教,主讲刑法和刑事诉讼法课程。因在《华东政法学报》上发表“论无罪推定”一文,而引起法学界广泛关注。1957年“反右运动”中,差点为此被打成右派。只是在雷经天、曹漫之等的保护下,才免遭厄运。1958年8月华政被撤销后,转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1979年华政第二次复校后没有回到华政,留在了上海社科院,长期担任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职务。但同时,也兼着华政刑事诉讼法的授课任务。
有学历、学位的助教:于占济、王贞韶、方叶茂、石国强、仲嘉淦、任维敏、李薛生、邵祖年、步广海、林庆勋、金明焕、施祖庆、柳岚生、陈业精、陆锦毕(碧)、程辑雍、马忠志、唐士玉、高恭佑、章道全、黄怡祥、张振清、吴维文、郑光瑶、刘灿璞、刘可元、潘象贤、卢荣(莹)辉、薛莲苓、叶松盛、韩来璧、谭永介、罗志权共33人。
在这些讲师和助教中,有一些后来都成为了华政各个学科的带头人;有些因为在华政1958年撤销、1972年撤销时,去了其他单位工作,之后1979年华政复校时没有能够回来。其中,王召棠、金立琪、施荣根、徐轶民、奚玉龙、陈忠诚、陈业精、于占济、韩来璧等,在华政1979年复校后又回到华政工作。只是让人伤心的是,现在他们都已经过世了。其中,于占济老师和韩来璧老师还结成了亲家,虽然华政两落三起,但他们不离不弃,将一生都献给了华政。此外,当时还有田乃宏等8人被授予没有学历、学位的助教;陈达等9人为资料员;周凤坤、胥华民、秦曙东、张回春和傅兰亭5位老师为教员。
1956年5月后,政治氛围相对比较宽松,所以一方面1952年时无法转入的旧法人员如国际法专家周子亚(1911年—1995年),于此时也加盟华政;另一方面,有几位已经在华政的老教授(旧法人员)如王绍唐(懂8国语言的法律专家)、刘焕文(刑法课讲得特别好)、李良和金石音(都是英语好、法律专业好)等,此时也受到学校的重视。如王绍唐和李良后来都担任了图书馆馆长,刘焕文担任了长宁区人大代表。此时,进入华政工作的还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的李昌道和吉林大学法律系的修义庭等。
正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华政这一批老师的艰苦奋斗,持续努力下,华政这所新办的法科大学,慢慢积累教学和科研资源,开始在中国法学教育中崛起,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南中国的法学教育重镇,法律人才成长的摇篮。
(来源于《法制日报》法治文化专版,2020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