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文汇报】郝铁川、翟磊:神高一尺 人高一丈——春节习俗折射的中国古代人本主义精神

    发稿时间:2020-02-27浏览次数:540

     

    郝铁川(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翟磊(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它凝聚着中国人的伦理情怀、生命意识、审美趣味等。我们觉得,它最能体现中国古代不同于西欧中世纪的人本主义精神,而这种人本主义精神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神高一尺,人高一丈!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三句话:以人为本,敬鬼神而远之;“人定胜鬼神”,只要人心齐,就能胜鬼神;“民为贵”,神意最终服从民意。下就春节习俗的有关节点活动,对此试加说明。

    ●过年

    春节亦称过年,正月初一要互相“拜年”。而“年”在远古时代的传说中,是一种怪兽,头有独角,口似血盆,人们称其为“年”。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它就会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但人们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想了一个办法,即:在门外放置肉食,供“年”山吃海喝。这样到了正月初一早上,“年”早已吃饱,扬长而去,人们即可开门相见,作揖道喜,庆贺没有被“年”吃掉,于是就形成了“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年”虽厉害,但人最终战胜了它。

    ●压岁

    大约是从魏晋开始,过年要给小孩压岁钱。当时认为压岁钱源于巫术上的“压胜”作用,所以亦称“压胜钱”,其物形似钱币,上有文字或吉祥图像,用来压服邪魔。

    另外还有关于“压岁钱”的一种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妖怪,它身黑手白,面目狰狞,每逢年三十夜里便窜出来,专门惊吓小孩,触摸睡熟的小孩脑门。凡是被祟摸过脑门的小孩就会发高烧,几天后虽然退烧,但却变得呆头呆脑。人们都怕祟伤害自己的孩子,因而整夜点灯不睡,谓之“守祟”。据说嘉兴府有户姓管的人家,老来得子,十分珍爱。年三十晚上,老爷子一直陪孩子在床上玩铜钱,玩着玩着就睡着了,用红纸包的八块铜钱撒落在枕头边。半夜时刻,祟溜了进来,正要对小孩下毒手,突然枕边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几声,仓皇而逃。这件事传开之后,人们便纷纷仿效,在大年三十之夜用红纸包上钱币,放在小孩的枕头旁边。祟果然就不再来侵扰小孩了。人们把这个动作叫“压祟钱”,“祟”和“岁”同音,天长日久,“压祟钱”就说成了“压岁钱”。

    “祟”虽厉害,但人最终战胜了它。

    ●爆竹

    爆竹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汉人东方朔在《神异经》里说,古时在西方的一座大山里,住着一个怪物,叫“山魈”,它长相似人,可只有一尺多长、一条腿。人若碰上它就会浑身发冷发烧,不多时就会在痛苦中死去。传说中,山魈喜欢在过年时下山,人们都很怕遇上它。有一年冬天,一位农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路上感觉很冷,于是随手折了一些竹子,点燃取暖,竹子在火光中噼噼啪啪炸得直响。就在此时,他突然看见,山魈看见那堆劈啪作响的火堆,吓得转身就跑,眨眼间就钻进山里,再也不敢出来。农民这才明白原来山魈惧怕火光和响声。人们掌握了山魈的这个弱点,就在每年正月初一早晨点燃竹子,火光闪闪,竹裂声啪啪作响,山魈吓得不敢出来,人们安然无恙。

    山魈虽然厉害,但人最终战胜了它。

    ●门神、春联

    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贴门神和春联。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东汉应劭《风俗通》记载,远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晨他们便在这棵树下检阅百鬼。如果发现有恶鬼作恶人间,便将其绑缚扔去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辟邪,称之门神、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位将军代替。《西游记》对此说道,泾河龙王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棋中间,打了一个盹儿,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言道:愿同尉迟敬德站立门外守卫。太宗应允。那一夜果然太平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春联系由桃符发展而来。原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改成只写字的“门目”,又把桃木板改成纸,写上能表达自己愿望的对子。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命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朱元璋亲自到民间察看,发现一户没有贴春联,原因是这户人家是阉猪的,大字不识一个。于是朱元璋亲自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鬼神虽然厉害,但人最终战胜了它。

    ●葫芦收疫鬼

    清代《顺天府志》记载,除夕“门窗贴红纸葫芦,曰‘收疫鬼’。”传说葫芦具有降服妖魔鬼怪的法力。记录河北民俗的《深州风土记》讲除夕辟瘟,“洒扫堂庭,选葫芦、麻筋于门,烧辟瘟丹”。后来人们干脆就把葫芦悬挂在门上。清乾隆年间《荥阳县志》亦记载“焚辟秽丹,放驱魔炮,刻木为匙,悬匏于户,福来灾去”。匏,即可做水瓢的大葫芦。

    从以上列举的若干过年风俗,可以看出,中国古人不是彻底否认鬼神,而是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并不害怕鬼神。因此,这是一种人本主义精神。与它对立的是西方曾经出现过的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神本主义以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为代表,其理念主要为:一是宣扬上帝、天国是道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人有“原罪”,需要依赖上帝“拯救”。二是对上帝的热爱、信仰和服从是人的“三主德”(道德总纲)。三是提倡和强制推行禁欲主义生活方式,宣扬禁欲生活是热爱上帝并献身于上帝的真诚表现,是解脱原罪、拯救自己灵魂的根本途径。这套理论在中世纪教会操作下,则表现为用神权替代人权,用神学替代科学,用禁锢替代自由,用专制替代民主,用等级替代平等。物本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一种理念,主要是崇拜物质财富和金钱。如同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那样:“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物本主义都不同。与神本主义的不同主要有三点:一是以人为本,而非以神为本。如同孔子所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焉知死”。二是“人定胜鬼神”。即,只要人们团结,开动智慧,就能够战胜鬼神。前述春节风俗已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此外,“有钱能使鬼推磨”从消极一面也表现了“人定胜鬼神”。三是神意服从民意。如同《尚书·泰誓中》所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中国古代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最大的不同是:人本主义主张尊重道义高于对富贵的追求。如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此外,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与西欧中世纪晚期的人文主义也是不同的。因为后者总体上反对的是教会的束缚,并未从根本上否定对上帝的信仰,仍然认为人的精神信仰生活由上帝来管理,人的物质生活则由上帝委派的世俗政权来管理。这与以人为中心、神意服从民意、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古代人本主义是不同的。

    正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所以中国人有了体现亲情、友情、乡情的春节习俗,与许多民族主要取悦鬼神、祈祷鬼神、畏惧鬼神的节日风俗大相径庭。

    (来源于《文汇报》,20200225日,07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