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法制日报】何勤华:华政的故事(二十九)——共和国法治建设的一个侧影

    发稿时间:2019-12-16浏览次数:378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华政的传承:圣约翰大学的遗产——校园()

    40号楼的东侧,就是华政老校区著名的大楼,也是圣约翰大学的经典建筑怀施堂(即韬奋楼)

    怀施堂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126日举行奠基典礼,翌年219日举行落成典礼。该楼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现为教学用教室。

    该楼的建筑图纸在美国绘就,保存着中国四合院式的建筑特点,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南面中间,原图设计是塔楼,后采用了圣约翰科学系主任顾斐德教授提议,改为钟楼(大钟由美国马塞诸塞州波士顿E.HOWARD联合公司铸造,18951219日落成,是当时上海地区第一座大时钟)。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该楼由校长卜舫济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

    为纪念圣约翰创始人施约瑟(S.I.Joseph Schereschewsky)主教,该楼在落成典礼上被正式命名为怀施堂。施氏(18311906)生于俄属立陶宛,犹太血统,幼年父母双亡,受教于犹太拉比,通过阅读希伯来语的《新约圣经》而信奉基督。1854年施氏移居美国,成了圣公会纽约中央神学院的学生,1859年结束学业随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第一任主教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前来中国传教。施氏具有非凡的语言才能,一生曾学习并掌握了20种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颇有研究,教会译《圣经》及《公铸书》等多种宗教经籍为中国文言文时,出力居多,成为在华传教史上最负盛名的《圣经》翻译家之一。

    施约瑟于1877年升任美国圣公会中国布道区第三任主教,他见到中国人尊师重学由来已久,于是主张并得到圣公会上层人物的支持,于1879年在上海创办了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并兼书院监院(即校长),还掌揽在华的全部教务。188011月施氏赴武昌视事,次年8月中暑成瘫,9月返回上海。18823月施氏夫妇携一双子女离上海飞往欧美就医。18839月施主教向圣公会外国委员会递送辞呈,并推荐小文惠廉取代其主教工作。十余年后的18959月返回上海。1897年施氏夫妻又离华赴日本东京,边治病边继续进行官话本《圣经旧约》译本工作,至1899年完成修订版。施氏于1904年底病情恶化,19061015日在东京去世,享年75岁。

    邹韬奋(18951944),祖籍江西余江,17岁时,到上海南洋公学读书,1919年转入圣约翰,改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投身于抗日、爱国、革命的运动中,成为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圣约翰师生为纪念邹韬奋,于19513月经校政委员会决定,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

    在怀施堂(韬奋楼)的南面,是圣约翰大学的牌坊。

    “圣约翰大学纪念坊”,系曹家渡商界为纪念圣约翰大学成立五十周年,于192912月树建。该纪念坊形状甚为古朴。曾于19555月被拆除。199210月中旬,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原址用纪念坊原四根石料柱等复建。

    在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正背两面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现录于下。

    正面外联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孔子讲学地之一)知命声教覃敷”。横额是:“缉熙光明”。

    背面外联是:“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是:“命中西於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横额是:“光与真理”,其为约大校训。

    正面的外联,系题联名家嘉定王焘曾撰,书法家吴兴王震书;中联为嘉定金文瀚题书;背面两联是否亦出于他们之手,不得而知。

    (来源于《法制日报》法治文化专版,20191126日,09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