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解放日报】叶青:这里的法治风景为何生机勃发

    发稿时间:2019-10-19浏览次数:266

     

    叶青(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近年来,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的黄浦区不但在经济建设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文化上不断弘扬城市特质,在城市社会治理方面,也渐成一道上海乃至全国的亮丽风景线。观察、研究这种景象的形成,不难发现,法治建设在城市社会治理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黄浦区法治建设领域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的有序推进,造就了黄浦区美丽、和谐的城市法治风景。我认为,黄浦法治建设的经验可以归纳为这些。

    第一,深入调研、精心设计,选取社会治理的难点、重点,培育法治“盆景”。美丽的风景是由一个个亮丽的景点构成,而每一个景点都离不开一个个盆景,要造就城市区域社会治理美丽的风景线,就必须从培育一个一个盆景开始。城市社会治理可谓千头万绪,选择培育什么样的盆景作为构筑美丽风景的开始,必须要认真设计和规划。在我看来,黄浦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制定三轮《依法治区三年行动计划》,列出了法治建设的清单和重点项目,明确了每一个项目的建设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这些项目的确立,形成了法治建设一个一个“盆景”。只有培育好每一个“盆景”,才能为引领依法治区的发展,才能为描绘清晰的法治蓝图、设定精准的法治路线图奠定基础。

    第二,法治“盆景”串联、“景点”连线,呈现整体法治“风景”。“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只有美丽的盆景,构不成美丽的风景线,有了美丽的盆景,必须将一个个美丽的盆景连线,才能形成整体风景。不难发现,黄浦区在确定法治建设的项目时,是经过了认真的设计和规划,体现了社会治理的逻辑,契合了法治建设的规律。在这些项目中,既有关乎城市安全与秩序的项目,比如承重墙治理、互联网约车、共享单车、无证无照治理、点播影院、民宿(日租房)的整治等;又有关乎民生与发展的项目,比如,放管服改革与法治化营商环境项目;还有体现黄浦区特色的项目,比如中华老字号商业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等。正是这些建设“景点”的精准规划和有序链接,确保了整个黄浦区法治建设的整体风貌。

    第三,建设美丽的法治风景线,必须各方联动,既分工明确,又“联合施工”。法治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横向上,社会治理领域涉及社会每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短板,都可能造成整体工程的失败;纵向上,涉及规则的制定、遵守与执行、违反规则消极后果的消除等等。建设好特大型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城区法治风景线,必须依赖社会与国家机关等共同行动。黄浦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与做法,也非常令人瞩目。首先,黄浦区善于动员社会力量以各种方式参与法治建设,比如广泛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团体和群众意见,在项目的确立与推进以及规则的形成上形成共识,为法治项目的建设奠定充分的民意基础;其次,协调各国家机关在各自的法定职权内,严守法定程序、法定职责,同时又无缝对接,对法治宣传、日常监管与服务、风险防范与处置、违法制裁、争议调处进行全方位、全流程整合,使各司其职的国家机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及时回应法治项目的建设需求,既提高了效率,同时又减轻了社会负担。

    最后,美丽风景线的呈现,既要重视建设,也要重视维护,才能长久地显现魅力。再美丽的风景,都必须要维护,没有精心呵护的风景,都会野蛮生长,走向破败。黄浦区法治建设的又一个重要特色是,不但重视单一法治建设项目的推进,更重视在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总结提炼,特别是发挥法律顾问团、专家团队的作用,以科学和专业的态度,将成功的做法上升到制度,再通过制度的运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固化治理成果,系统集成,并进而在全区推广、复制,形成闭环,使美丽的法治风景春意盎然、生机勃发。

    (来源于《解放日报》,20191014日,13外滩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