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解放日报】新中国70年来的“共富”实践

    发稿时间:2019-09-23浏览次数:321

     

    日前,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历程、经验、启示——新中国70年来‘共富’实践专题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办,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立秋、中山大学、黑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以及本市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参加了研讨。

     

    观点集萃

    “共富”实践与价值引领

    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明华认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经济民主的问题。“共同富裕”本质是一种社会的正义,即劳动者共同享受自身活动的过程和产物的一种状态。经济民主是经济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合理状态。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是价值创造者对价值分配使用具有决定作用,这一点恰恰是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根本性内涵。我们应该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来推动经济民主的实现。从国家层面讲,进一步深化改革,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从社会角度来说,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建立劳资利益共同体。从劳动力本身而言,应该提高权责意识,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企业管理,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

    上海科社学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孙力提出,为解决传统社会主义缺乏激励机制的弊端,我们进行了改革开放。尽管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分化等问题,但它确实解决了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现实问题,它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实现共同富裕。十八大以后,全面小康与精准扶贫战略决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最伟大的贡献,它实现了发展观与价值观的完美融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按照党中央规划部署,明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以后,如何处理激励机制与共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国家税收政策发挥更积极作用;创造一种更高水平的公正文化,做出的贡献与得到的社会福利对等。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林教授认为,马克思关注人本身,特别是提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及共同富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同时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视角,即通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达到共同富裕。从人的视角来理解,“共同富裕”应该包含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与此同时,共同富裕是动态的,因为社会发展不是静止的。

    “共富”实践与话语构建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振教授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新时代我们研究共同富裕,首先要放在统揽“四个伟大”的框架下,坚持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从而实现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价值追求。“共同富裕”需要实干,也需要有前瞻性思考。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始终坚持“四个自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赵庆寺教授认为,共同富裕的话语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从理念角度看,比如和谐社会、共享发展的提出,更多是一种价值引领和政策性倡导。从实践角度看,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持续推进发展战略;激发市场活力,解决好供应与需求、生产与分配、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最核心的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驾驭资本、用好资本、发挥好资本的逻辑;在社会层面,整合分歧,弥补差距,塑造心态;个人则从物质精神追求到美好生活追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共富”实践与历史启示

    教育部思政课《原理》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党校秦刚教授提出,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三大差别的缩小:首先是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即贫富差距的缩小。其次从城乡角度来说,发展差距基本消除,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区域差距缩小,达到平衡发展。从历史过程来看,从“均贫”到“先富”,走到今天需要考虑“共富”的问题。为此,需要减少贫困,加大改善民生力度。

    针对有人对民主社会主义存在的盲目崇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沈斐教授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并非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相反,它存在以下弊病:第一,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背离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容易蜕变为修正主义政党,并深陷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中。第二,以物质生活需要替代人的其他需要,忽视了人的发展需要,导致消费社会和人成为消费机器。第三,随着物质匮乏时代的远去,过剩时代其实已经到来,西方社会价值观已经自发转向了“后物质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追求,我们应明确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中国共产党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是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和社会基础,为进一步从共同富裕走向共同发展创造了世界历史条件。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拥军教授指出,在社会主义财富观中,“财富”不仅包括私人财富、物质财富,而且包括公共财富、非物质财富。前者是显而易见的,而后者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只强调前者,就陷入了资本主义财富观。为此,必须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意义上来建立共同富裕的新标准,而不能只停留在私人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上,忽视了社会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特别是精神财富的增长。衡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共富”实践,需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共同富裕并非同步富裕,而是有先有后。社会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有共产主义方向,可以发挥整体优势,统筹兼顾地向前发展,而不是像资本主义那样没有方向感,走到哪儿算哪儿。

    (来源于《解放日报》,2019919日,12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