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青年报】十二时辰 美在申城 沪上高校 自制热点

    发稿时间:2019-08-14浏览次数:283


     

    本报讯 子时始,亥时终,十二时辰,循环往复。最近,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引发公众对中国古代计时法“十二时辰制”的关注。各高校也纷纷用镜头记录下高校版的“十二时辰”,透过唯美的画面表达对校园生活之洞察与感知。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十二时辰,美在交大”,用一景一画,一步一诗,展现晨曦与斜晖、学子与校园的和谐场景,一张张校园美图令人心生向往,无愧“张张大片,锁住你的每分每秒”的文案。

    同济大学推出“每时宜忌”版十二时辰,子时,宜睡眠,忌熬夜;卯时,宜清醒,忌赖床;戌时,宜阅读、约会,忌生气、无聊……不仅记述了十二时辰内校园内不间断的丰富活动,还予以年轻人以日常告诫。

    华东政法大学以美图配上调侃性文字展现华政园的活泼,用搞笑与文艺并重的混搭风展现校园特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则都采用了图片配文字讲述校园内的一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还借机推出“最美二工大”明信片送给有缘读者。

    记者观察到,虽然不少高校做了关于十二时辰的推文,但内容却跟电视剧没有多少关系,各高校纷纷将“热点”为己所用,也是借此在招生季更巧妙地展现校园风貌,在向大家普及了古代的计时法的同时,还给新生提供了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十二时辰,时序分明,映刻着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洞察与感知,高校版的出炉更是阐述着校园里每分每秒的朝气与蓬勃。

    [揭秘]校园版十二时辰的诞生

    频频刷屏的高校版十二时辰是怎么诞生的?华东政法大学是最先推出的一波,在剧集甫一开播一周后便推出了华政十二时辰。其中,既有实践垃圾分类一开始时的不知所措,也有吹爆朋友圈的毕业礼物“纸雕灯”在夜幕下绽放的美丽图景。记者了解到,这篇推送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就高质量地完成了。

    热播剧引发起意

    627日《长安十二时辰》开播,华东政法大学融媒体中心的学生记者郑润泽之前就一直在关注这部剧,开播之后更是迫不及待地去看了几集,果然这部剧没有令他失望。

    紧接着,郑润泽就在微博上看到恶搞版的各地十二时辰,比如,成都十二个时辰都在打麻将、上海十二个时辰都在垃圾分类。觉得搞笑之余,他决定做一期华政十二时辰试试看。

    “想用这个表现华政园的一天,既可以向社会展示华政的风貌,也可以抓住热点,提高华政的知名度。”说干就干,他便把这个想法跟主管华东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的老师说了一下,老师立即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希望达到一个时辰活泼、一个时辰诗情画意的效果。

    无厘头调和诗情画意

    郑润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垃圾分类。

    “刚好下午大家一般都会去丢垃圾,并且最近关于垃圾分类活泼的内容挺多,放进去也很合适。”于是,便有了:“酉时,倦鸟归巢。回到寝室收拾一下倒垃圾,听到室友的调侃:‘今天你是什么垃圾?’脑瓜疼。”

    华政园的美景也需要空间展示。“我是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策划,例如最近大热的华政毕业纪念品纸雕灯就适合放在晚上。”郑润泽喊来两位同学一起DIY,然后等到夜深时,拿到校园各处拍摄。

    于是便有了:“子时,未央夜。钟楼的灯孤零零的亮着,明珠楼前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正窸窸窣窣地交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多人配合下快速完工

    一个人能拍摄的作品有限,郑润泽便在微信群发动图像部同学拿出之前在各个时间点拍摄的美图,并进行筛选,最终选择了包括自己在内8位同学拍摄的12张图片。

    紧接着的便是制图。“老师希望在诗情画意的板块凸显中国风,那我就需要找一些比较能体现中国风的字体,并配上古诗词,这样比较能体现中国风。”郑润泽前前后后共使用了4-5版字体给老师审核,才挑选出一套合适的字体。成图后,他又联系采写部同学根据照片和主题进行撰文。

    为了能够不错过热点,主管校园公众微信号的老师收到图文后便立即在后台进行编辑。在大家的配合下,微信推文成功在第二天推出。

    (来源于《青年报》,201989日,A16版,青年报实习生 宗璐璐 记者 刘昕璐)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