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海法治报】当法律考试遇上《爱的代价》和王大锤……帮学生换一个角度看“法”

    发稿时间:2019-07-22浏览次数:1026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法、懂法、守法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法”总与枯燥、乏味相联系,总认为“法”就是那一本本厚厚的法律书和列不尽的法律条款。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李宗盛遇上《民法》,如何在《爱的代价》中读懂市民社会基本规范所具有的灵气和地气?

    当王大锤遇上《刑法》,如何在《浮生》里将王大锤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法治建设联系在一起,体现法治建设的重要与法律人的责任感?

    当牛顿的惯性撞上交通法规,如何在速度与激情中,明白“不绑安全带”和“不保持车距”规定背后的意义……当看到这些与法相关的题目,你还会觉得“法”很枯燥吗?

    记者发现,法治元素已渐渐以各种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方式,融进大学、中学乃至小学的课程中。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通过各种方式将“法”与时下热点相结合,让“法”披上有趣的“外衣”,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我、他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们不时感叹:“原来,法就在我们身边!”

    “学法”需付出“爱的代价”

    “以前不懂李宗盛的爱的代价,直到我遇到了民法。爱过民法嘛?爱过!”“走吧走吧,考完民法还有刑法,这就是学法的代价”“走吧走吧,民法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近日,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们突然热议李宗盛的歌曲《爱的代价》,这是为什么?网易云音乐《爱的代价》歌曲下,为什么突然出现大批华政人打卡留言?

    原来,这都源于一道考题:甲在微信群里发布消息称,对外销售李宗盛精选作品合集《爱的代价》CD一张,附其亲笔签名,未拆封,品相九五成新,800元出售。而在总题后则设立了三个情景:乙、丙、丁通过微信表示订购CD,甲是否与三人成立合同?戊微信说好支付880元,实际只支付800元,甲可否要求戊再支付80元?甲售卖自己模仿李宗盛签名的CD,是否构成欺诈?庚收到的CD,并没有“单曲限量版”字样,是否可要求甲交付微信群照片中的单曲限量版CD

    购买一张小小的CD,竟然需要懂这么多“法”?据了解,《爱的代价》由华东政法大学的姚明斌老师出题,题目主要围绕李宗盛的《爱的代价》签名版CD展开,并结合本学期教授的民法总论知识对学生进行考查。

    缘何会有该“奇思妙想”?姚明斌老师表示,爱上一门学问是有“代价”的。此题选择以微信缔约、《爱的代价》等元素搭设有趣的案情,发现日常生活中处处与法相关,在呈现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规范所具有的灵气和地气的同时,也希望成功引导同学们去发现自己的盲区,并跟进聚焦研磨,使一道试题、一个案例真正焕发了自己的生命力。

    王大锤成为“浮生”的主角

    家徒四壁、欠债累累、妻子闹离婚……遭遇这一系列人生困境,河湾村的王大锤一跃成为本学期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大二《刑法案例研习Ⅱ》期末考试中《浮生》主人公,题目以主人公王大锤作为考题发展线索,并结合《刑法学分论》知识点与归入分析法对学生进行考查,在4438字中讲完了王大锤悲惨而又无奈的一生。题干一共4338字,和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或鲁迅《狂人日记》字数相当。甚至还有环境描写,还分了幕。来自各高校的诸多学生在网上看到这道题后直呼“佩服”。

    《刑法》考试题秒变语文阅读理解题,还带叙述与心理活动?学《刑法》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对此,该题的编写者——华东政法大学马寅翔老师表示,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通过短篇故事的方式考察学生所学知识的做法,近些年来已不鲜见。这种考察方式中的题目以短篇故事的方式呈现,可读性强,加上开卷且对携带的资料不作任何限制,较之于那些闭卷且侧重考察记忆力的传统题目,可能对同学们更具有吸引力。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编写形式,使用较为文学化的表述增加故事的戏剧性,让学生们在学习《刑法》的同时,看一些文学书来温暖自己的心灵,不忘世间还有其美好纯真的一面,依然可以“为爱共余生”。

    此外,马寅翔老师也表示,希望通过该题让学生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实施犯罪的人也不一定是什么十恶不赦之徒,他也可能是一个类似于你我的普通人,只是偶尔由于生活所迫,一时糊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日常生活中,应认真思考犯罪的根源及其复归社会的可能,从而在刑法之外,更多一些人文关怀。

    让传统基础学科焕发“新颜”

    如果说,上述考题结合热点话题进行“二次创作”,针对的是一些已经对“法”有所了解的大学生,那么,在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每一堂基础课程中,则将“法”融入到语文、数学、英语等多种基础学科中,让传统的基础学科焕发“新颜”,使得一门学科有两种“食用”方式。

    在一节普通的高中化学课上,学生们要学习的是“铝及其化学物”章节内容。在讲解化学知识时,刘锋老师话锋一转:“说到铝,大家可能有点陌生;但说到油条,大家就熟悉了。其实,制作油条就需要用到一种食品添加剂:含铝明矾。今天,我们学习了‘铝’元素的相关知识,它作为加在油条中的一种食品添加剂,大家不妨去查一查《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看看对油条中明矾的用量是否有明确规定?如果没有的话,你还可以试着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分析,添加多少的量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

    在物理课堂上,老师正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出了一道课后作业题:我国高速公路的最高车速为1000km/h。某人驾车正以最高时速沿平直高速公路行驶,该车刹车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6m/s2,司机的反应时间(从意识到应该停车至操作刹车的时间)为1.5s。请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与惯性相关的条纹(2条以上),并简析科学依据。同时请计算行车时的安全车距。

    化学课后要大家查找食品安全问题?物理不讲牛顿的惯性,却讲交通法规制定的背后原因?这到底是化学、物理课,还是法律课?怎么课后作业还要查找相关法律法规?其实从老师“话锋一转”开始,这些普通的课程就变得不普通:将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中,让“尚法”课程走进中学课堂,让法治精神渗透基础学科——这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凝练出的“尚法”教学特色。

    “我们在很久前便开始法治教育渗透基础学科的探索,而今已经梳理出了11门基础学科中有500多个知识与法治有关。”华政附中党支部书记王建华告诉记者,这是考虑到学校的尚法特色建设目前已到了“后特色发展”时代,如何更深层次地实施法治教育、优化尚法特色,需要在基础型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要素,即在不损害学科教学本身的前提下,利用学科教学中与法治相关度较高、与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有机、适度地进行法治教育,进一步促进“明德·尚法·精业”的现代公民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拉开了《石壕吏》的故事序幕,在感叹战争、兵役带给人民苦难的同时,还进一步将古代兵役法与现行《宪法》相结合,在激发学生对百姓怜悯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现行《宪法》的认同与理解;《道路交通法安全条例》成为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情境,在解题的同时,思考交通法规制定的背后意义,增强学生们的规则意识,一题两种“食用”方法,“数”“法”兼得;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生命的节日》一文,让学生们在感知父爱的伟大时,也自然地渗透《宪法》中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条款,说明“发展权”作为“人权”的基本构成……从语文到数学,再到英语,在华政附中的基础课堂中,随处可见“法”的身影。

    “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法’的兴趣,也打破了传统学科就教学而教学的僵化模式,给了学生及老师多一种思考角度与方向。”王建华说道。

    (来源于《上海法治报》,2019716日,B07,见习记者张叶荷)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