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帮助蔡徐坤制造一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该APP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需求,半年内吸金800余万元。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类似“星援”这样的应援APP其实不在少数。
除了抡博、上热搜、买粉丝外,给自己的“爱豆”应援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为了炮制流量小生,粉丝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
记者调查
4万元上热搜 10元可转500次
昨天,记者输入“微博抡博”等关键词,立即跳转出来若干相应的淘宝店,其中有家淘宝店打出了“超级话题,高效、快捷、稳定”的广告,记者找到了某软件专营店,这家淘宝店名义上是为客户开展网站建设,但当记者咨询微博转发的报价后。客服立即给出了微博业务详细的清单,“上热搜:4万元起,签合同办理;微博话题讨论10元300个;低价转发10元500……”
当记者询问对方是人工评论还是机器评论时,对方表示是“机器的”,且“价格已经很便宜了”。
记者随后下载了包括“超级星饭团”“魔饭生pro”“星小班”等在内的应援APP,发现里面的花销不等。以“星小班”为例,截至6月13日下午,该APP的明星应援站的站点达到了11348个,应援基金达到16954693万元。在该APP的主页上还出现了“星锐飙升榜。快戳我!为爱豆打call啦!”的广告语。该APP需要粉丝花销的类目不少。便宜的是为“爱豆”献鲜花,30朵鲜花的价格是1元,而高花销的有为“爱豆”在机场出租车等待区的LED进行广告投放等,费用从数千到几万不等。
在应援服务中,还有自助养号功能。平台还进行了温馨提示,如“单个账号的使用频次不能太高(尤其是新的小号)”“养号越久,那么这些账号的经验就越高,粉丝数就越多,质量就越高,这些账号就越安全”等。
这款APP的功能很“强大”,最近还优化了打榜详情、自助养号,新增自助转评、抢热评时手动切换IP流程等。
追星:为快乐还是为“抡博”?
近日,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公布,制造一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目前,主犯蔡某某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已被丰台检察院批捕。
对于“抡博”现象,已经进入饭圈7年多的某明星资深饭小常(化名)表示,抡博是非常虚伪的事,不能摆到台面上,简而言之就是数据造假。“这些事通常是‘大大’(指有钱还经常跟明星行程的粉丝)干的,他们有的会去淘宝上买数据,通过僵尸账号机器转发,营造成百上千万转发量的假象,而没钱的粉丝则会人肉抡博,手动转发微博。最终形成现象级的数据。但这些只能私下做,不为外人道。”
“其实这样的假数据很容易看出来。就拿前几天志玲姐姐爆出结婚为例,因为关注度过高,我感觉微博上有过十几二十分钟的服务器瘫痪,其实那个时候的转发量估计才几十万。如果是抡出来的数据哪怕到了几百万的转发量,微博也不会发生瘫痪现象。对于这些虚假流量,大家其实都是心知肚明的。”但小林表示,很多时候粉丝参与“抡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样的两个明星,一个数据才几十万,另一个数据几千万,作为广告商当然会选择数据漂亮的那位。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个人认为,走流量之路是不长久的。现在的我还是爱看实力派明星演的电影,而非流量小生的作品。”
1982年出生的小林(化名)是某位明星不折不扣的妈妈粉。“我们这些妈妈粉处于饭圈的边缘,我记得上一次追星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了。”
小林透露说,虽然自己喜欢的明星有专门的数据站为对方制造好看的数据。大部分散粉并不会用专门的APP去“抡博”,而是手动转发,表达对偶像的支持和热情。“据我所知,在粉丝下载了APP后,就会有渠道商买号,制造数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几乎所有的明星都有属于自己的数据站。但不是所有的粉丝都愿意当所谓的‘抡博女工’。因为追星是为了快乐,像我们这个年纪,觉得为了追求流量而奋勇直前意义不大了。”
小林透露说,类似微博等平台上有很多商业广告,时常会开展抡到多少数据就能解锁什么的活动。他们把粉丝当成免费宣传员。类似“星援”这种APP软件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我强烈支持平台净化,数据脱水,还我喜欢的爱豆一个清白。因为他就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放心去追的偶像,他身上丝毫没有被资本操控的利益驱动性,而是基于梦想的自我实现的本能,这才是他吸引人的关键。”
业内披露
造假团队“成千上万” 平台为何不补上漏洞?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早年曾经当过网络推手的陈先生,对方透露说,在平台上刷流量、买粉丝、制造虚假评论的历史由来已久。“其实作为平台方可以判定可疑的流量来源,同样的IP地址反复刷,就可以剔除虚假数据。最早的时候,使用的是拨号软件,每次断线重连,IP地址就会改变。后来,平台账号的注册难度越来越大。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网络推手很难注册那么多号,就会买很多号,再导入机器,机器模仿人的访问,刷阅读量,形成自动转发,自动评论。现在购买僵尸粉,制造虚假流量已经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淘宝上明码标价一个ID多少钱,详细到ID的质量。有的0粉丝的新号就很便宜,有的注册时间长,经过认证的就比较贵。有的营销公司会付钱,成百上千地买账号。当然,现在有的平台ID管控比较严格。没办法造很多假,外包团队就会雇枪手写评论。”
陈先生表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买卖,无非是第三方APP利用平台的漏洞。“我们不能依赖人的自觉性,不能指望粉丝自觉收手。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有成千上万的团队在造假。平台方的漏洞其实是可以补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台方为了获得热度话题,默认抡博现象存在,对作弊行为并不积极。导致这样的事情屡次发生。”
专家呼吁
戳破偶像神话 净化网络空气
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分析说,一亿微博转发量的幕后推手“星援”APP被查封暴露出几个方面的问题。“现在是注意力社会,对于明星来说,流量等同于可观的收入,注意力市场是逐利的资本市场。在新媒体背景下,明星生怕自己过气,需要持续增长的关注度。于是,在资本的推动下,很多粉丝为了使‘爱豆’上热搜不惜做了很多铤而走险的事,付出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炮制虚假数据,对这种现象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童潇分析说,之所以粉丝会不遗余力地刷流量部分是因为攀比心理。比如本来觉得自己偶像3000的数据挺好的,旁边的另一位偶像有1万的数据,顿时就心理不平衡了。
他认为,这种事件对社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一是让大家感到只有娱乐偶像才是有影响力的。二是社会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偶像型的道路。“我觉得有关部门的做法非常对,为大家戳破了一个神话。社会运行有自己的规则,我们应该净化网络的空气。”
(来源于《青年报》,首席记者 范彦萍,2019年6月14日,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