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江苏经济报】保护:织就多元化多层次“大”网络

    发稿时间:2018-10-25浏览次数:177

      

      

    峰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领导宣读了同意建设中国(苏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批复。这是继常州、南京之后,江苏建设的第三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1019日在宁举行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科技创新”分论坛上,与会嘉宾从司法、行政、仲裁乃至企业等多个角度,围绕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进行了热烈讨论。就在当天上午,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在南京市江北新区正式揭牌。“江苏已经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着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保护力度。”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江磊说。

    司法:严格导向下改革创新

    今年19月,全省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16715件、审结10339件,同比分别增长36.98%28.32%。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委李红健表示,自2015年以来,江苏法院受理和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始终保持在万件以上。近年,江苏一边加大司法保护力度,对重复侵权、恶意侵权、群体侵权、以侵权为业以及其他具有严重侵权情节的,依法加大赔偿力度,提高赔偿数额;一边加大保全力度。比如对拒不履行诉中禁令的行为,苏州知识产权法庭就按照法定最高限额100万元进行司法罚款。

    与此同时,江苏深化“三合一”改革,建立符合创新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民事保护、行政保护和刑事保护层层递进的司法保护体系;持续创新,破解制约知识产权审判发展的难题;加强监督,统一知识产权司法裁判尺度;推进公开,提升知识产权司法公信力。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特别制定了《关于知识产权犯罪的量刑指南》(试行),推进知识产权犯罪量刑规范化。

    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董炳和建议,司法保护应在判决停止侵权行为的时间和赔偿数额上加强精细化;在司法实务中,代理律师和企业应尽可能地提供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

    行政:新形势下政府需转变角色

    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如何形成最有利的保护机制,让企业既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又有强大的知识产权能力?“政府角色要转变。”华东政法大学前知识产权学院院长何敏教授表示,美日针对我国政府补贴可能会展开新一轮攻势。为避免被人诟病,政府在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时应去补贴、弱资助、少奖励,将政府职能转变为购买公共服务,比如购买知识产权工具提供给企业使用。

    他同时建议政府,大力培养企业两种能力:一是了解和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能力,如果企业自己不能掌握和规避的,政府职能部门可购买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二是让企业有能力站巨人的肩膀上去看最前沿、最新的技术,也就是通过专利、商标、版权的文献资料去看,要让企业既能合理合法地利用这些技术思路、方案、特征等,又不会侵权。“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才是长期的、稳定的、可持续的。”

    何敏教授的建议,引起了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邓声菊的共鸣。“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正是我们企业迫切需要的。”她介绍说,四环医药每年用于购买知识产权数据库的费用高达600多万元,但数据库利用效率并不高,如果放到公共服务平台上来做,效率会更高。

    记者了解到,江苏已有63家维权援助机构,为5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专业、细致的维权援助。刚揭牌的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也将免费为企业提供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服务。

    企业:布局和格局决定结局

    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董事长张东亮描述说,当围绕市场需求来部署产业链时,因为有市场竞争,要进行专利布局以保护创新垄断市场;在专利布局之后,进行创新链的配置,再部署政策链,形成专利的格局;然后加入市场化运营要素配置,最终实现高价值专利结局。在这个结局之下,新一轮市场需求继续启动,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创新生态循环。

    专利布局和专利格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专利结局。维信诺知识产权部总经理柯晓鹏提出,用“量、质、值、度”四个字来判断专利布局的好坏。量,即形成一定的专利规模,更重要的是专利质量,价值要看客户是否认可,强度则更多表现在对抗即诉讼中,是体现价值的权威标尺,也体现了一个专利布局的结局。

    哪怕一个简单的买卖合同都会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诸如与别人的产品组合使用是否侵权这样的小细节,最终都可能会导致知识产权纠纷。而谈判桌的一端,坐着的跨国公司代表基本都是具有技术、知识产权、法律等背景的专业人才,并且大多受过系统训练5年以上;另一端,坐着的国内本土企业代表往往是法律部人员,缺少知识产权和技术等知识,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样的小细节。这一现象,让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产品与服务经理熊岚曦深感痛心。她呼吁更多受过系统培训的人才加入保护本土企业的创新,同时也建议企业加快培养知识产权人才,重视从专利挖掘到保护管理整个流程的每个环节。

    (来源于《江苏经济报》,20181025日,A03版,记者杜颖梅)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