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九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本届大赛历时五个多月,得到了法律翻译爱好者的踊跃支持,共收到来自90所高校的学生及8位教师、律师、司法工作人员、公司职员、翻译从业者、自由职业者的答卷。报名选手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包括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等。通过初赛及现场闭卷决赛的激烈角逐,大赛共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20名、优胜奖13名。来自北京工商大学的刘云龙同学获特等奖。颁奖典礼由外语学院党委书记余素青教授主持,嘉宾发言环节由副院长宋丽珏副教授主持。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余素青教授主持颁奖典礼
余素青介绍了本届大赛的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及大赛基本情况,并对各方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她在致辞中提到“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今年走到了第九个年头,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法律与翻译联姻的成功典范,是一项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业界共同参与的标杆赛事,取得了较高的社会知名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法学翻译不仅是沟通中西法律世界的桥梁,而且也已成为推动我国法制进入现代化的纽带。今天,法学翻译的活跃程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几乎每一项法学研究都离不开法学翻译的有益借鉴。同时,余素青代表外语学院特别表达了对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等各个协办组织的感谢。
副校长陈晶莹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华东政法大学是以法学教育见长的学校,目前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学校由单一的法学学科教育院校转变为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及管理学共同见长的院校;二是实现了由千人大学到万人大学的转变。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端法律及相关人才,提升师资力量,扩大课程资源,加快海外建设与合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坚持“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外语、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依托法学教育背景和上海的地缘优势,根据错位发展方略,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今年,外语学院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申报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英语、德语、日语本科生的专业四、八级通过率在全国遥遥领先。法律翻译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一张新的名牌,为国家法治建设培养输送高端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亚洲博鳌论坛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法律翻译正是对外开放的有效路径之一,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牌。翻译强则国家强。目前,国家急需法律翻译高端人才为法治建设提供相应保障,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方面,尤为如此。陈晶莹倡议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参赛选手加深对法律翻译的探究与思考,号召青年学生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陈晶莹教授致辞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罗培新教授以“九九为功,初心不忘”为主题,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致辞。他认为,九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一直在坚持做对的事情。在这九年中,他见证了外语学院的发展与进步。“外语学院人才辈出,已经成为华东政法大学最好的学院之一,未来也将会变得更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天的第九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承载着外语学院这些年的汗水与心血。罗培新教授还指出法律翻译所承载的三重价值:一是学术养成、二是人才培养、三是社会服务。他以今年全国上下高度关注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翻译为例,重点谈及法律翻译的社会服务功能。营商环境评估体系极其庞大而精细,包括数十个领域的上百个指标,这些指标没有统一的译本,目前在外流传的版本存在大量的错译、漏译和误译。今年4月,华政外语学院的众多师生参与了各项指标的翻译与校对工作,为营商环境评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罗培新对屈文生教授等师生承担的“上海市扩大开放100条”翻译工作表示感谢。他鼓励优秀选手投身于政府对法律翻译人才的召唤,以己所学,服务社会。
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罗培新教授致辞
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是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响当当的名片,水平一年比一年高,在全国已有巨大影响,为国家造就出诸多法律翻译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法律翻译市场的需要,法律翻译日益升温,需要认识到法律翻译不是简单的事情,要看很多的书,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法律翻译不是一门课,而是一个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应该要有学科意识。张法连指出,学好法律翻译,一方面需要具备英美法的知识框架,一方面需要了解中国的法制体系。高等院校应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科学系统地设置课程,培养合格的法律翻译人才。最后,张法连祝愿法律翻译事业蒸蒸日上。
中国法律英语教学与测试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张法连教授致辞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院长赵军峰教授在发表讲话中提到,华东政法大学是全国法律翻译和教育的领头羊,翻译大赛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法律翻译一直是比较热门的专业方向。无论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国家扩大改革开放都离不开法律翻译。他特别指出,翻译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大量的实践工作。AI时代已经来了,翻译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无需排斥它,可以借助机器的帮助,但是人是不能被机器取代的。他提到了广外高翻的理念,即创新引领、产业驱动、职业导向。另外他还提出四个‘C’理念,即commitment(从事法律翻译,要有家国情怀),communication(法律翻译就是求同存异,需要善于沟通),cosmopolitism(要有国际视野),collaboration(法律翻译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合作)。他表示,广外和华政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华东政法大学拥有独特的优势、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要充分发挥法律研究专长,输送更多优秀法律翻译人才。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院长赵军峰教授致辞
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源对“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的含金量表示认可,并以“未来已来,整装待发”为题谈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翻译。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冲击较大,大家对未来不要有怀疑,不要有侥幸。虽然危机感难以避免。但是可以用三样武器来装备自己,应对这一挑战和机遇——知识、能力和态度,将语言和其他知识相结合,提高沟通、综合分析、系统思维和整合的能力,坦然面对外部事物。**源分享了一个跆拳道高手被授予黑带的寓言,指出黑带不仅仅意味着习武辛苦多年的奖励,不仅仅意味着最高成就的象征,更代表着开始和磨练,借此来鼓励获奖选手将颁奖典礼作为新开始,不断打磨自己。
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源致辞
我校科研处处长、外语学院院长屈文生教授代表“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组委会向各位获奖选手表示祝贺,对出席的领导、专家、律师等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在致辞中他提到了两则青年人与法律翻译的故事,一则是时年26岁的王宠惠用英文翻译了《德国民法典》,该作品于1907年在伦敦出版,迅速成为欧美各大学的教材;另一则是时年29岁的圣约翰大学英文教师颜惠庆带领助手完成了《英华大辞典》的编辑工作,这部中国近代第一部由中国留学生独立编纂完成的大型英汉双语工具书于1908年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屈文生认为法律、翻译、外交在历史上曾共同服务并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事业。法治中国的建设和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一样,都离不开青年法律人、青年外语人的参与,特别是离不开青年法律翻译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他表示将进一步提升赛事水平,将“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打造为中国法律翻译人才的蓄水池,持续不断地为中国的涉外法律服务事业和语言服务行业输送优秀的人才。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外语学院院长屈文生教授致辞
特等奖获得者刘云龙对“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在法律英语学习方面带给自己的成长进步予以感谢。他表示参与这项大赛有很多收获:一是翻译答题让自己密切关注到了法律实务新近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二是决赛颁奖典礼的专家精彩讲座信息量大、很受教育,受益匪浅,三是也结交了很多对法律翻译同样感兴趣的优秀同学和年轻法律从业者,互相交流与专业帮助让自己有了更多进步。他还对如何做好中英双语转换的法律翻译发表了看法,认为在法治中国新时代下,青年一代应该珍惜韶华,更加努力,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工商大学刘云龙发表获奖感言
会上,四家知名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高级顾问向特等奖获得者和一等奖获得者颁发兼职译员聘书。
颁发兼职译员聘书
宋丽珏表示,在当今时代,译者不再是“兼善天下”,而更应“术业有专攻”。法律翻译的一个重要面向是服务于法律翻译市场的需求,切换不同的语言去达成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都离不开翻译。涉外律师事务所的工作是法律实践的第一线,他们对跨境法律服务市场中有着最全面的掌握,而这个过程中也涉及了大量的法律翻译工作。在处理不同的跨国案例中,涉外律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供法律翻译教学分享。宋丽珏同时表达了对参加第二场主题发言中各家律所的高级合伙人和法律顾问表示感谢,也提出了加强深度合作的愿景。
外语学院副院长宋丽珏副教授主持嘉宾发言环节
(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吴坚主任在发言中生动形象地分享了自己与法律翻译的故事。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华政求学期间,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这份兴趣和对英国的向往,后来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深造。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期间,在领导的支持下,他坚持不断地自学英语,提升自己。律师执业之初,通过麦当劳提供的深造机会,使自己的法律英语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在做国际仲裁员期间,由于身处在法律英语的环境当中,对法律英语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法律具有灵动性,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他非常赞同自身能力建设有三个层次,即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他鼓励在场同学做一个法律英语工作者,要有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再将这些融入自身成为一种素养。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任吴坚律师发言
史俊明律师从法律实务出发,提出跨境法律服务市场是法律翻译服务市场的蓝海。如今,中国对外投资与外商投资规模正在持续增加,法律翻译服务也在相应增加。上海涉外法律翻译服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需要大量的涉外法律翻译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史律师结合个人经历,提出法律翻译有三点要求:准确性、公正性和专业性。这就需要深入了解法律,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法律翻译这门技艺,然后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史律师希望未来大家能在涉外法律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史俊明律师发言
刘炯律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当初在华东政法大学求学的经历。在讲述个人经历和人工智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后,他以《荀子》中“君子万变,其道一也”的名言,强调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应当回到最初的原点,在做出人生的种种选择时应当寻求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他一再强调做事要“靠谱”,细节非常关键。作为一个法律翻译工作者,对待翻译应当有严谨的态度,尤其是在涉外法律实践中,对翻译的要求更高、更严格,其中不可有语法、词法、编排的硬伤,而后是对待术语、句式等部分的把握。刘炯强调了在华政外院本科学习的重要性,为他此后工作奠定了扎实的语言基础,也是有今天成绩的一个关键组成。他表达了对所有参赛选手的祝福,也欢迎大家积极走到律所中去接触法律翻译实务,在翻译实践中打磨自己、提升自己。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炯律师发言
叶芳律师表达了对母校华东政法大学的感恩之情,提及当年在华政作为合唱团团长的时候,叶律师动情地为大家现场演唱了一段华政校歌。随后,叶律师简要阐述了自己的履历:本科就读于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系,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民商法学,毕业后在浦东干部学院任职,2006年回到华东政法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读取LLM。叶律师借自己的经历鼓励当代女性,要勇于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她说,女性也能够很好地平衡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参加“华政杯”法律翻译比赛很有价值,往届获奖者有的成为了其团队中十分优秀的队员。最后,叶芳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团队,其团队目前在从事好莱坞电影投资娱乐法项目,十分欢迎优秀同学加入。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叶芳发言
石伟律师和“华政杯”有着特殊渊源。他说,在过去9年中见证了“华政杯”的诞生和成长。在参与‘华政杯’的九年,同时也是自己不断学习法律英语的黄金时段。石律师在发言中还提出一名“卓越法律人才”应具备三种特征:拥有优质的知识体系;拥有追求智慧的人格心性;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担当。他认为,法律翻译将帮助我们铸就优质的知识体系、升华我们追求智慧的人格心性、使我们拥有国际化的事业担当。石律师指出,当下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卓越法律人才打造了宽广的历史舞台。我们应当将个人命运融入到时代发展之中,使我们的祖国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多元、更加富强。
北京采安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石伟发言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自2010年开始举办,旨在构建全国性法律翻译竞赛平台,选拔并培养优势突出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本届大赛由华东政法大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和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联合主办,我校外语学院、法律翻译中心、法律翻译研究所、法律语言学研究所承办,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法制日报》社、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中国分会协办。大赛逐渐成为国内翻译领域的重要赛事和法学翻译学交叉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我校一张新的名片。
附:第九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获奖名单
奖项 姓名 学校/单位
特等奖 刘云龙 北京工商大学
一等奖 陈家旺 华东政法大学
一等奖 高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等奖 应元中 华东政法大学
一等奖 郑雅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张琳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马洋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杨可欣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陈亦雨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杨嘉仪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鲁鸣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诸佳晔 华东政法大学
二等奖 陈彦廷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潘晓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周晨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三等奖 田益琼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周雅妮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陆雪妮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三等奖 申晓玥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沈沛 上海交通大学
三等奖 陈海若 复旦大学
三等奖 宋沈洁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管乐柳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宋云萱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白雪莉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朱超英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李紫瑄 澳门科技大学
三等奖 包容霜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黄中慧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李为 上海格联(广州)律师事务所
三等奖 黄正昇 华东政法大学
三等奖 彭源波 郑州大学
三等奖 孙宏达 苏州大学
优胜奖 孟嘉轩 山东大学
优胜奖 吴春林 苏州大学
优胜奖 胡立威 华中科技大学
优胜奖 叶明明 华东政法大学
优胜奖 金彬彬 华东政法大学
优胜奖 唐冉 吉林大学
优胜奖 唐靓嫱 山东大学
优胜奖 程硕 华东政法大学
优胜奖 王佳蔚 华东政法大学
优胜奖 宋亭亭 华中师范大学
优胜奖 杨雨莎 西南政法大学
优胜奖 袁吉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优胜奖 许新承 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