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海法治报】“艾”情就在身边,别恐慌别放松 “美好青春我做主”2018年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走进华东政法大学

    发稿时间:2018-10-17浏览次数:325


     

      艾滋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你觉得艾滋病离你远吗?如果你的朋友得了艾滋病,你愿意和他继续来往吗?这些问题对尚未真正踏入社会的高校学生来说似乎很远,但实际上,根据相关数据,高校早已不是“净土”,预防艾滋病,是每一位青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1012日下午,“美好青春我做主”——2018年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走进了华东政法大学,在华政长宁校区大礼堂举行,红丝带宣传大使白岩松作为嘉宾,与千名华政学子分享了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想法与观点。

    【活动现场】

    白岩松与疾控专家谈“艾”千名学子聆听

      “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是一项围绕艾滋病基本知识,旨在扩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遏制艾滋病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的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进全国多所高校。

      本次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导,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共青团中央权益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

      红丝带宣传大使、著名电视新闻评论员白岩松,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主任庄鸣华主任医师受邀作为访谈嘉宾,在活动当天与广大华政学子分享了与防治艾滋病有关的点滴。

      据悉,活动一经预告就受到了华政学子的热烈追捧,1000多张票被一抢而空。活动现场,情绪高涨的学生们挤满了大礼堂,部分同学甚至站在礼堂的空地上听完整场90分钟的活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樊泽民先生在致辞时表示,年轻大学生正在成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希望华东政法大学的同学能够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自觉抵御艾滋病,拥有更美好的青春。

      白岩松、卢洪洲、庄鸣华三人以访谈的形式,结合华政同学们微信投票的调查结果,围绕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疫情、预防、检测及治疗等话题,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庄鸣华向观众展示了本市近年来的艾滋病相关数据,数据显示,自2012年到2015年,上海新报告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例数上浮了近三倍,虽然近两年新报告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例数不再激增,但15-24岁年龄段的新报告男性感染者例数仍在持续上升。“全市各大高校已无净土,艾滋病近在眼前,需要每一位大学生重视起来,联手抗艾。”

      白岩松在分享时认为,当代大学生并不缺乏防艾的知识,他们缺乏的是知行合一的转化。同时他提出,不要歧视任何群体,因为“平等是最大的安全感,阳光下是最大的安全感”。

      卢洪洲则从事后补救角度普及了相关知识。他谈到,若不慎发生意外,那么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救作用,阻断艾滋病感染。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通过定期服药有效控制病情,艾滋病感染者也可以与正常人过一样的生活。

      此外,三位嘉宾还就消除歧视、保护隐私、增强防护和检测意识等话题进行了观点分享,强调了科学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对于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倡导青年学生要自尊自爱、知艾防艾。

    【活动背后】

    90分钟讲座 唤起青年学生担当

    90分钟的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已经结束,但是活动留给华政学子的影响还在继续。

      作为本次活动的申请者,华政校团委学术部的周山琪、侯思宇可以说是对活动最有感触的人,这两名分别来自华政法律学院大三和大二的学生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申请活动的初衷。

      和许多大学生一样,周山琪和侯思宇一直觉得艾滋病和高校“是有一定距离的”,之所以会关注“红丝带”的活动,也只是因为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相关报道,因此想为艾滋病防治尽一份力,让同学们更加了解相关知识。

      今年6月,周山琪和侯思宇通过联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了解申请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的相关流程,并进行申请。申请初期,他们写了8份申请表,打了几十通电话,经过2个月的耐心等待,终于得到了“红丝带”活动将走进华政的消息。而后,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术部成员克服了时间、场地、交通、经费等各种困难,终于顺利完成这次让自己也受益匪浅的活动。

      “我们在活动之前没有特别去了解过艾滋病的相关问题,只是平时通过微博或者新闻媒体得知艾滋病的传染危险性和发病率,觉得防治艾滋病是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事。”两位学生告诉记者,通过嘉宾的分析和现场数据,他们才意识到原来艾滋病离自己那么近,原来防治艾滋病不只是口号。而这也不单是他们的感受,更是来自参加本次活动的其他学生们的反馈。

      在活动中,最让学生们印象深刻的是白岩松的一些观点,例如进入大学,最难的不是知识普及,而是怎么把已经知道的知识转化为安全的行为,这也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案例增加,艾滋病人数增长未必是坏事,最让人恐惧的是他们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本市各高校艾滋感染者统计数据的确反映了“艾滋病就在你身边的事实”;对艾滋病,别恐慌,别放松。

      “作为青年大学生群体,不仅要加强艾滋病防治的知识学习,从自身做起,知行合一,‘越自律,越自由’,更要对我们身边的艾滋病群体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两位学生说,“正如白岩松说的,每个人都是反歧视链条中的一员,如果纵容歧视链条的存在,最终我们都会变成被歧视的那个人,这些对艾滋病‘防恐’ 也至关重要。”

    对周山琪和侯思宇等华政学子来说,能够申请承办并参加这样一场有意义的活动,他们觉得非常幸运,但这场活动也让他们意识到青年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如果有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和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参与到相关活动中,也希望能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

    (来源于《上海法治报》,20181016日,B08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