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民法总则》解决社区那些热点法律问题?怎么看待法治在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当法律专家走进社区街道,会激发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从2018年6月开始,“爱我中华”上海法治社区行风采系列活动·法律专家社区行,陆续走进了上海各社区、街道,推进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每一场,都有法律专家对现场居民的家长里短进行普法解读;每一场,都得到了到场观众的积极回应!
爱我中华——法律专家社区行活动由文汇报社、上海法治研究会主办,律新社协办,逐一邀请家事律师、法学教授走进上海各社区、街道,通过法律专家与基层组织合作讲座的方式,为社区居民带去详尽的案例分析、实用的法律知识、直接的答惑解疑。本活动由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力支持,特表感谢!
本次的法律专家社区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五场。每场活动都有数百位社区居民来到现场,倾听专家的精彩法律讲堂,面对面咨询法律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近千名居民接受了涵盖《民法总则》与社区热点法律问题、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等主题法律知识。公益普法,让法治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2018年9月21日上午,法律专家社区行法律讲堂活动走进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半淞园路街道“宪法学习工程”启动仪式也同时举行。
本次法律专家社区行特邀请了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常务副主任童潇与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两位专家,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为半淞园路街道机关干部、各中心负责人、居民区书记、主任和调解干部等共百余人公益普法。
社区治理要有新举措
童潇教授围绕“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主题分别从如何推进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以及社区中怎样以法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讲座。
“半淞园路街道耀江花园居民社区在法治引领社会创新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很多做法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十分领先的。”童潇教授在讲座开始以耀江社区为例,讲述了法治在引领社会创新方面的具体做法与巨大作用。
耀江花园居民区北自中山南路起,南临黄浦江畔,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相伴,有十个不同的新旧商品房小区组成。在党建引领下,居民区按照自治、共治、德治、法治“四治一体”的社区治理理念,在构建创新型社区自治管理的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社区治理新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2013年4月耀江居民区成立的“业委会主任联谊会”有效避免了业委会运转难问题。2016年1月,耀江居委和上海金源方程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律师进社区,法律进家庭”项目,为居民区提供法律顾问服务。社区法律顾问进小区开办法治讲座,为业委会成员宣传最新法律法规,指导居民依法办事,还起草了耀江版《住户守则》,得到居民的交口称赞。2018年7月,耀江花园居民社区还获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法治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什么?童潇教授认为,法治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一个稳定的预期,例如针对乱停车问题,依法治理意味着乱停有什么后果是清晰的,这样也能做到防微杜渐;法治能为社会治理提供一种是非依据,社会治理中的调停调解工作也可以有章可依;法治还能够实现轻松治理,因为法治意味着不需要一事一议,可以减少治理成本。因此,他指出,一定将法治放在社会治理工作的突出位置,将良法和善治结合起来,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童潇教授认为,法是现成的,但会用不会用不一样;社区工作者要能用法,灵活用法,学会运用法律去解决问题、全面提高法律素养;社区居民要依法维权、以法维权、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最后他强调,法律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要将法和德结合起来,“法之真切笃行处,即为德;德之明觉精察处,即是法”。
童潇教授指出,社会治理创新要实现平安、有序、发展、活力四大目标。他总结了实现中实现社会治理的传统做法,新型做法以及法治的做法。他认为,要采用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法治。他强调,社会治理是有价值和方向的,要不断积累向上向善的力量。至于如何引领,他认为,要释放信号、凝聚共识、积累规则、遵守规则。只有如此,才能积极发挥法治在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
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教授以“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为主题,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情况、人工智能对各个领域的颠覆性影响、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趋势以及人类未来等四方面内容。
“如果你年轻时没有学会思考,那就永远学不会思考。”高奇琦教授以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开始了他的讲座,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这个问题十分值得大家去思考。
2017年5月围棋天才柯洁对阵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结果柯洁以0:3的比分落败;2017年10月沙特授予索菲亚机器人公民身份……讲座中,高奇琦教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2017年人工智能界的一系列大事,以此引发大家对人工智能的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察觉”,他以天天P图软件为例讲述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工智能技术。他以英国数学家图灵的人生历程和达特茅斯会议为开始详细讲解了人工智能的诞生以及此后发展的三次热潮。他指出从2016年开始人工智能的第三次热潮是与大数据的积累、深度学习以及机器算力的大幅提升有密切的关系。
克劳斯·施瓦布在其著作《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指出,许多工种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尤其是那些需要机械重复、精准操作的体力工作。即使像律师、金融分析师、医生、记者、会计师、保险承担人、图书管理员等不同工种的职业,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实现自动化,而且这一天会比大多数人的预期要来的早。高奇琦教授以牛津大学详尽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向大家分析了未来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并以此说明未来就业市场可能出现两级分化的趋势:认知性和创造性强的高收入工作机会和体力性的低收入工作机会都会增加;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大幅减少。此外,他还向大家详尽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智能金融与金融科技、无人驾驶、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教育与学习革命、智能安全与城市治理、对法律的重塑以及其他等领域的颠覆性影响。
接着,他从人工智能对各大领域的冲击与颠覆出发对未来人类在人机关系、社会发展以及人性之改变等方面提出诸多设想。他提出,发展AI的初心就是让世界充满爱,未来人工智能机器翻译将消除人们的隔阂。
“未来已经来临,只是还未颠覆。”高奇琦教授以一句化用自威廉·吉布森的名言的句子结束本次讲座,他最后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不能缺席,每个人也不能缺席。因此他呼吁大家一起参与到这场人工智能大浪潮中。
讲座中,高奇琦教授广阔的视野与专业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此外,他还以PPT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图文资料向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发了在场观众的广泛兴趣与热议,整场讲座也得到在场观众的广泛好评。
(来源于《文汇报》,12版,本版撰文魏跃明,2018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