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与可能未来”PLUS演说会在我校举行

    发稿时间:2018-09-18浏览次数:1986

       “只考虑输赢而不考虑其他,人工智能是有可能打败人类的;但是生活不可能只有输赢。”——我校研究生罗同学在看完PLUS演说会后有感而发。除了400多名观众的现场观摩外,“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与可能未来”加法(PLUS)演说会同时在腾讯、智合、网易、快手、咪咕、头条等多家网络平台上进行了直播,累计超过200万人次收看,超过50多万观看者点赞。 



        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前夕,912日,由我校和上海司法智库学会主办、我校“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和上海司法智库学会青年法研社承办的“加法”(PLUS)演说会在长宁校区小礼堂举行。上海司法智库学会理事长、上海高院党组成员、二中院院长郭伟清,上海司法智库学会秘书长、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顾全、我校副校长周立志以及我校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嘉宾莅临本次演说会。来自司法智库、上海法院、检察院、团市委、各单位团委、法律科技公司的嘉宾以及我校师生参加了本场演说会。演说会围绕“法律人工智能”的主题,由八位演说者和多位嘉宾共同分享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和未来洞察。



    郭伟清在致辞中指出在人工智能逐渐发展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时,法律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深度运用既是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司法界智能化创新的目标所向,对社会发展和公众利益的影响也将更为深远。

    周立志表示,作为引领未来颠覆性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方面将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但也会带来诸多新型权责、义务等方面关系的重大变革。因此,深度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快速来临前做好法律储备和准备,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我校希望依托“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广泛开展合作,以平台之有、之优、之强,之特,聚合各方资源,共同开发产品,共同推动法治建设迈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据演说会发起人、上海司法智库学会青年法研社社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副处长、团委书记李则立介绍,2015年“加法”(PLUS)演说会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团委发起,其英文含义取自ProLegalUniversalShare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的拼写,意思是法律人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可视化的表达,分享对法律问题的多维度思考。这次PLUS演说会就“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和可能未来”进行专题策划,邀请8位来自法院、检察院、高校、计算机科学领域、法律科技创业领域的嘉宾从不同角度切入,努力完成“智能”拼图,完成认知升级,是演说会的新探索。


    发起人、智库顾问、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官陆锋介绍,PLUS演说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活动,在三、四年中不断自我创新,这次尝试法律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为即将到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预热。

    法律人工智能的真实当下:未必真、黑箱、史前时代、不够理解法律人

    “看起来很美的人工‘智能’未必是真的人工智能”。通过真实的人工智能九歌和涉及炒作的索菲亚机器人的对比,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博士、计算机科学家、幂律智能CEO涂存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同具体的任务、应用场景进行结合。相对其他领域,法律领域的任务一般都非常符合确定性问题、完全信息、有限任务等要求,而且数据质量高,任务逻辑清晰严谨,很多任务都与学术界研究的重心和热点紧密契合,非常适合AI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落地。但是同时,法律行业的高门槛也对通用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从基础的信息抽取、知识图谱构建,到融合法律先验知识及深度学习模型,再到最终的法律任务的推理决策以及可解释性问题。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仍然需要克服各个场景特殊的问题和挑战,要聚焦在可解决的具体任务上,而不是幻想一个全知全能、通用的法律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


    你可能不知道冰箱是怎么造的,这没有问题,因为冰箱的制造商知道它是怎么造出来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人工智能这个冰箱,制造者竟然不知道是怎么造出来的……谈及人工智能实现任务的过程“黑箱”,它往往会带来不安情绪,作为上海法院206项目的参与者、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李腾反驳了社会上对“黑箱”普遍存在的五个误会,从联系真实的司法实践角度,认为必须主动迎接黑箱的到来,给点时间和信心,拥抱AI的潮流是法律人未来必将承当的使命,而把握司法实践、掌握主动权的仍然是人类法官。


    法律+人工智能不等于法律人工智能。这中间的差距,可能是一个法律人的距离。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与法律的深度融合就可能缺乏方向性,但有了科学以后,最终还是需要工程把道路修通。从用户体验的解读视角出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官助理周崇文认为在未来,法律人依然是决策者,而人工智能只是服务者。人工智能不仅仅能够提供“研判证据、生成文书”,不应该被矮化为已有技术的替代品,而是能提供共性需求和个性化服务。


    “我们还处在法律AI的‘史前时代’。”真实当下,“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作为一名从传统法律行业转型到法律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华宇元典法律研究院业务专家叶衍艳以法律人工智能在定罪和量刑两大司法场景中的运用为例,表明目前法律人工智能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模式在于根据过往的大数据构建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智能推送,辅助办案;但其辅助存在明显局限。无论是现有模式的运用,还是未来局限的突破,都需要法律人的深度参与,法律AI不止是算法工程师的事业,同样也是法律人的事业。



    共生、改变、升维、行动:法律人工智能的未来可能

     “当你在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着你”,上海市第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黄宇宏如是说。作为法律人,该如何与技术共处呢?在他看来,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任何技术在给予人类某种利益的同时,也从人类那里窃取了部分功能。但这并不能否定技术的意义。在人与技术的发展历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反驯化现象,也看到了人敬畏技术、利用技术、改进技术乃至叫停技术的现象。而用共生来描述技术与人类形影不离,相互驯化,共同进化是再好不过了。未来,无疑是法律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未来。

    20151100多个阿里平台的自营客服“小二”到2018年不到50个自营客服“小二”,得益于电商平台纠纷调解的智能化进程,虚拟“小二” 在99%的场景下实现了覆盖,准确率接近95%。这为人工智能赋能法律提供了借鉴,而这背后是实在智能CEO孙林君等诸多算法工程师在内的大量贡献。在他看来,法律部分的智能化,就是把非结构化的文本把它转化成数据从而实现法律的条文判例。现阶段大量数据的积累,国家的重视和投入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需要大量司法供给是需求和痛点;而电商纠纷解决的例证提供了可行性。

    我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奇琦结合法治指数研究经验,从部分到全面、从抽象到情境、从单一到交叉、从历史到实时四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方法对传统研究方法的革新。未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方法能够给法学研究带来:全样本的法律实践文本数据,最大可能还原案件审理中的现实情境,研究过程的跨学科探索和一个更加开放、动态更新的知识库。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法官李岳将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板块碰撞”的接触面比作“造山运动”未来的山脊。她认为一部分人选择向山上走,怀着极大的热忱投入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结合领域,深度发展理解智能工具、驾驭智能工具、甚至研发智能工具的能力——法律人工智能从业者们可能正是走在最前列的人。一部分人选择向山下走,深耕那些人工智能无能为力的、那些最为复杂、精深、前沿的法律问题——法律乃公正和善良的艺术,法律专家们是这信条最坚定的捍卫者和践行者。


    人工智能给法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迅猛发展不仅可以改变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交往模式,也对传统模式的法律结构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法律体系能否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维持原来的状态,能否成功应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对于这些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给法学带来的“危”和“机”。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不仅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为司法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上海司法智库学会秘书长、上海高院研究室主任顾全认为通过知识图谱、标签技术、结构化数据库、搜索引擎的构建和深度算法的应用,将资深法官的类案裁判经验和证据规则转化为对司法的智力支持,将审判流程标准化、信息化、可视化,实现类案推送、裁判思路和证据指引、自由裁量权约束、审判管理监督、绩效考核、资源配置等辅助功能,既是解放司法生产力的下一个突破口,也是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次主题可谓正当其时,很好地把握住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时代脉搏,将法治思维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直面新技术可能引发的风险与挑战,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法律行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点评嘉宾、华宇元典CEO邹劭坤认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法律这个古老行业正经历着从抗拒到拥抱的转变。AI通过对实然规律的表述,让应然层面趋近完美。AI只需要靠知识,就能完成大量作业,取代的是实然层面知识构建和思维推理。中国是拥有成文法数据沉淀最多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大最全面的法律数据高速公路。法律AI要解决的依然是法律人要解决的问题——多发的纠纷与有限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法律行业过去的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可能是生产力不足。如果法律AI能够提升法律行业生产力,现在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育者这些法律人之间的分工是否会改变?时代在进步,人需要拥抱技术跟上进步。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卫宁认为法律人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对发展的期望可能比很多IT人更深刻,更具启发。强人工智能从来不是IT和应用领域考虑的重点,我们考虑的是AI在特定领域中为我们能做什么。AI可以粗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目前的技术突破仍然局限在计算智能和感知智能,它们可以替换的是低成本的劳动,这种替换对知识并不构成实质影响,所以不需要害怕。当前的AI是数据驱动的,数据是新的能源,AI是新的机器。新的能源可能会催生新的思维和工作范式,值得深入探讨。当我们拥有更多数据,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法律问题,可能还有伦理道德的问题。

    我校“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副主任童潇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法律审判,但是会给法律审判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法院审判的效率和质量。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增强法律职业者的工作效率,那些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电子取证、诉讼管理、合同起草与审核等工作会变得相当简单。另外,法院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业务的网上办理,提升司法公开水平以及促进法院工作的透明。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也给法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从计算机深蓝横扫国际象棋大师到AlphaGo(阿尔法狗)大败亚洲围棋高手,人工智能在不断挑战人类智能。从ROSS机器人律师在美国上线到人工智能“法官”的诞生再到我国的“法小淘”登场,人工智能技术对法律规范和法律从业者都形成了一定的挑战。

    华东政法大学“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目前已经联合相关技术公司开发了“华政晓法”系列智能产品。通过法律的“问”与智能的“答”,系统能够更高效、更出色的解决人民群众更为关注的法律问题。记者在现场可以看到“华政晓法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对于很多法律相关问题都给予了相应的解答,例如,高空抛物怎么办,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怎么办,网络上买到假货怎么办等等问题。童潇介绍,这样的一款机器是 “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与技术公司联合打造的,以解决公众关心的法律问题为目的的一项智能产品。它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以及全面的法律智能服务,能够使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普法水平。

    演说会场掌声不断 观众受益匪浅

    在演说会的三个小时里,爆满的小礼堂时不时爆发出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关于“为什么要来PLUS”“在PLUS收获了什么”,现场观众收获颇多。





    我觉得今天特别不虚此行。PLUS演说会满足了我对这个交叉话题的期待,参加初衷是想为人工智能热潮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寻找答案。首先,我大概了解了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的概况和前沿,消除了一些对强人工智能统治人类悲观图景的想象;其次,PLUSER们对人工智能应用在法律领域的分析和建议我也考虑过,比如怎么让检索直击我们要的法律案例或司法观点;最后,我认为李岳的话题才是每一个法律人必须考虑的,选择什么发展方向,怎么提升能力,尽量避免被淘汰。所以我接下去会做两件事:第一,买关于法律与人工智能的书;第二,练习更好地使用现有的法律知识搜索引擎。

    ——上海市虹口区法院法官助理 钟锐

    PLUS比较好的就是从两个不同维度来看问题。我之前都是从自己行业本身的角度来看待人工智能和ITPLUS就有一个交叉的观点碰撞,从法律这样一个应用场景去看怎么把技术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在一块。

    ——IT从业者 刘先生

    目前人工智能正在把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逐步取代,提高工作效率,但法律层面的伦理道德是无法取代的。人工智能对法律不会是一个强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杭州实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高晨

    法律界的人工智能与其他界的人工智能有一点显著的不同。相对于一般人工智能需要普通日常生活的语言、机器语言外,它还涉及到“法言法语”,是“三角”之间的转换。此次来参加PLUS是想学习一下,人工智能与法律怎样可以做到更好的融合。

    ——上海百事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安江

    我本科专业和人工电子有关,因此对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关于“人工智能”,探讨很多的问题就是“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彻底取代人类”。我认为,机器学习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固然高于人类,但是它缺少人的情感思维和判断,这些也是在工作中所需要的,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只考虑输赢而不考虑其他,人工智能是有可能打败人类的;但是生活不可能只有输赢。

    ——华政研究生一年级 罗同学

    我自己本身是学电力的,AI与理工科有一些跨界交合,我在定位未来职业时就考虑过从事工程的专业法律顾问,对法律也比较感兴趣,所以在华政官微上看到消息之后特意坐一个多小时地铁过来听。演说会很烧脑,我全程都在记笔记。也是第一次听这种法律讲座,全程很happy,就像喝了红酒一样。希望能继续开展类似PLUS这样的活动。

    ——上海电力大学 鲁同学


        来源|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高云微  现场采写|路玉婷 龙佳乐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