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青年报】创新之考策划综艺、做微商高校期末考多样化

    发稿时间:2018-07-18浏览次数:206


      

      

    表演原创歌曲、策划综艺节目、拍微电影、做微商,甚至是给百科创建新的词条……你没有看错,这些都是高校部分课程期末考核的创新方式。伴着高校暑假的到来,不少学生已陆续在学校的教务系统里查到了自己的期末成绩。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在如今的期末考核中,非传统笔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开始增多,这既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也获得了教务处的认可。

    考核形式多样注重团队、创意和实践

    就在上月中旬,上海大学的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外语口语课的期末考核迎来了“各国的小红帽们”,参与考核的同学们身着自行设计的简化戏服,用英语、西班牙语、日语等语言表演了《童话镇》版本的小红帽的故事。“因为道具有限,我们组拿红围巾做斗篷时还被同学戏称像女巫,”回忆起考核时的情景,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年级的刘婕忍不住哈哈大笑,“同学们准备得都很认真,因为考核方式很有趣,所以大家准备时的积极性都很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台词背得烂熟。”对于这样充满乐趣的考核,许多学生甚至不觉得是在考试。

    华东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二的王磊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小说处女作竟然献给了《媒介社会学》的期末考试。“看到《媒介社会学》考试题目时,我都惊呆了,‘假设你穿越回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盛行的时代,写一篇简短的小说’,但是仔细想想似乎也没什么不妥,这种方式的确很好地考查了同学们对于媒介社会的理解。”王磊兴奋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考试题目,自己可能永远也不会提笔写小说。

    表演原创歌曲、策划综艺节目、拍微电影、做微商,甚至是给百科创建新的词条……这些都是近年来大学生们面临的新的期末考核的题目。相比较于传统的开、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新类型的考核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富趣味。

    在王磊修读的《广播电视学》课程中,“现场电视节目展示”是期末考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学们被要求自己选择节目类型,自行设计节目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同学们的脑洞非常大,有说脱口秀的,有假装请了剧组做综艺的,还有婚恋类的节目……大家借助新媒体工具做视频做配音,一人分饰多角,还不断切换场景,表演现场一度笑声不断。”王磊对这场考核印象十分深刻。“虽然是简单的课堂表演,却能看到每位同学的创意和想法,也给了自己初步实践完成一档电视节目的机会,这比看着问题写答案要生动立体得多。”

    据记者了解,在这种新型考核中,同学们被要求分组完成,这既减轻了同学们的负担,也考核了同学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华东政法大学《戏剧教育》课程的期末考核要求同学们自由组队,完成一段经典戏剧的表演,因为课程开设在非艺术类院校,所以参与课程的大多数同学都是丝毫没有表演基础的,团队协作程度是任课老师在考核中很看重一个的内容。

    学生满意度高融合知识、感悟和兴趣

    在别人匆忙背书的考试周前夕,东华大学的章乐同学却在和同学们排演《李尔王》的话剧。“你们能想到我们是在准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吗?”章乐将自己团队排练的照片发上了朋友圈,收获了朋友圈备考朋友们的大堆羡慕。

    与章乐相似的,华东政法大学大一的曹芮同学这学期修读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期末考核要求同学们分小组排演“以近代史为背景的情景剧”。“同学们都很兴奋,从没想过政治思想课考核也可以这么有趣,”曹芮出演的是北大教授胡适,“真正演了这个角色才体会到当时社会的波涛汹涌,也感受到了当时人们肩上的担当,这是听老师上课和看视频资料都无法体会的。”

    曹芮这学期一共修读了13门课程,临近考试季的时候她一度感受到了心理上的崩溃。即便每门课只要复习一本书,也足够曹芮手忙脚乱了,《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考核方式为曹芮紧张的生活减轻了不少压力。

    曹芮修读的另一门专业课《文化产业管理》的考核也为同学们带来了惊喜与挑战。《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之一,是要求同学们分小组用100元的启动资金做一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商业实验。各小组同学们都展开了头脑风暴,最后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展开了商业尝试。曹芮热爱书法,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制作了精美了创意书签,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出售。除此之外,出售家乡特产、制作手工零食,甚至做网络直播等也都成为了同学们选择尝试的内容。曹芮认为,“文化产业”本来是一个“现象类”的名词,通过商业实验,同学们真正走入了“现象”之内。

    重在教师设计注重考核过程和内容

    相比较普通的试题测试,用新型方式考核,老师们则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华东政法大学《戏剧教育》课程的吴晓露老师在上课的第一周便给同学们介绍了期末考核的形式,并给同学们做好了课程安排:前五周进行集体的戏剧基础的学习,之后的九周时间由同学们挑选剧本和进行小组内排演,最后两周进行期末展示。

    小组排演是吴晓露老师最忙的时候,她需要关注到每个小组的彩排进程和遇到的问题,然后及时地给他们提出建议。从剧本选择到角色分配甚至服装道具,吴晓露都悉心为同学们提供了关心和帮助。“但是看到同学们的作品的时候就会很开心,因为同学们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吴晓露笑着说。

    华东政法大学《文化产业管理》课程的钱伟老师,严谨地将期末考核分成了四个模块:提交指定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观后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商业实验、文化产业实地外出考察,以及上交课程总结。钱伟老师对这四个模块的特别设计,分别对应了同学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认同、实践和体会、深入实地了解以及综合思考总结,最后,钱伟将会根据这四个模块的成绩综合为同学们打分。

    2017年是钱伟老师尝试新型考核方式的第一年,那时钱伟老师还增加了一项“给维基百科建立新的词条”的考核内容,但后来考虑到同学们完成时的困难程度较高,今年便取消了这项考核。当时让同学们建立新的百科词条,虽然有难度,但钱伟老师也有自己的考虑,“同学们日后都是要走入社会的,我希望同学们的作品不仅是得到学院的认可,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建立百科词条便是同学们面临的社会化考核,这为同学们的期末考核作品带来新的意义:一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二是启发学生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工作。

      

    [观点]

    新型的期末考核方式正得到

    老师、家长和同学们越来越多的认可

    “要不是这次期末考核,我都不知道孩子竟然学会了这么多东西!”华东政法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的李萌,在《新媒体创意艺术制作》课程的期末考核中,用AN制作了一个活泼有趣的小动画去解释了一则法条,李萌完成后,兴奋地将成果分享给了自己的母亲。李萌母亲表示,新型考核形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有别于课堂和书本的锻炼,也让家长们清楚地看见了孩子们在高校的学习中获得的成长。

    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表示,将会继续鼓励和支持非理论性课程的考核形式创新,结合课程的特色和学分的安排去选择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启发同学们更好地去结合实际理解课程内容。华东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月明认为,用实践类的方式去完成一些课程的期末考核一定程度地充实了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这也顺应了“将‘快乐的大学’转变为‘学习的大学’”的教育改革需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进一步强调,高校期末考核方式的转变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除了形式上的创新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严格对待考核的每一个环节,不能让考核形式大于内容。在实践类的考核中,教师需投入精力指导学生开展调研和研讨活动,并组织学生们进行活动后的总结和答辩,以确保学生获得知识和感悟。

    (来源于《青年报》,实习生滕晓琪记者刘昕璐,2018718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