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聚焦世界级生态岛法治研究 探讨政法高校新时代使命担当 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九届高峰论坛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法治研讨会在上海崇明召开

    发稿时间:2018-07-17浏览次数:2357

    作为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上的点睛之笔。中共十九大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就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中央和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重大战略规划。如何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充分有效的法治保障,成为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九届高峰论坛讨论的主题。服务国家与地方法治建设和发展,为国家培养输送优秀法治人才,担当新时代政法大学之使命,是“立格联盟”成员高校一直努力的根本目标。

    714日,由我校和上海市崇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第九届高峰论坛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法治研讨会”在崇明召开。此次区校联合举办论坛,是在立格联盟新一轮高峰论坛组织形式方面的一种探索,将进一步促进联盟法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相连,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紧密相连,办出、办好一流大学与地方法治和区域经济建设紧密相连,表达出“‘立格联盟’不仅要为法学教育立格,更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不断改善立功的强烈愿望。

    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叶青主持。
      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在致辞中介绍了崇明岛的发展情况,他表示,在推进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过程中需要法治保障,需要能够形成一批保障和促进世界生态文明的新法律规章制度和法律体系。

    校党委书记曹文泽在致辞中指出立格联盟成立8年来,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发展势头良好。去年,习近平同志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提出“我国法学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为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论述,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更为联盟的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联盟的发展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应势而新。

    他指出,一要进一步深化联盟在国家法治建设中的融合度和贡献度。要围绕“四个全面”,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尤其是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积极对接司法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加强与中央、国家部委、两高、上海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让联盟的发展进一步融入区域法治经济发展,使得联盟关注、研究的问题更贴近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的需要,让法学理论具有更强的实践价值。

    二要进一步强化联盟在全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要进一步强化联盟在我国整个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中的引领、示范、规范、辐射效应,努力将联盟打造为我国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领头羊、风向标”,切实带动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和法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全面提升,确保“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根本任务的有效实现。

    三要进一步固化联盟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机制。自成立以来,联盟院校之间密切联系、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在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与经验交流等活动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积累了诸多做法经验。在联盟的新一轮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联盟院校共同体的概念,着力推进联盟院校间的交流互访、协同合作等机制流程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为联盟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打好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孙华璞在致辞中表示今年论坛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作为研讨主题,是主办单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等生态中心思想的一致生动实践,是各大政法院校主动国家战略的行动自觉,是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治国实践与院校专家理论成果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对双向交流机制重要性的认识,深化人民法院与法学院校双向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发挥法学专家学术专长,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认为来自全国的知名高等法学院校、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法治保障为主题,共同开展理论研讨和实际探索,充分体现了“立格联盟”立足法治建设,着眼服务国家战略的智慧与担当。上海法院将进一步完善与各高校的常态化协作机制,更好地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为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本才在致辞中表示论坛以“法治+生态”为主题聚焦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开展法治研讨,有深刻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希望通过这次论坛进一步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学实务的交流,助力崇明国际生态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的国际标杆和生态典范。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所长谢鹏程表示为更好地推进“立格联盟”成员单位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服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检察机关将进一步深化检校合作,在助力学科建设、开展理论研究、联合培养检察领域高层次人才、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大泉表示“立格联盟”成立以来已经形成了成员间共享法学教育优秀资源、共研依法治国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共求法学教育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希望“立格联盟”各高校继续服务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在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法治问题研究和决策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服务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在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放管服改革方面作出更多成绩;服务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在深化高校依法治校方面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方面共享更多力量。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就“立格联盟”对崇明进行重新解读,崇明的“崇”意为山岭巍峨高耸,意味着“立格联盟”要在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历史起点上作出更大贡献; 崇明的“明”字除了“净”以外,也意味着日月照耀,象征着“立格联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也象征着“立格联盟”美好前景和光明未来。



    开幕式上,崇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政和叶青共同为“华东政法大学 崇明区人民政府‘世界级生态岛法治保障研究中心’揭牌。



    曹文泽和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院长王敬波作“生态+法治”主旨演讲。

    曹文泽在主旨演讲中表示,生态建设与保护必须依赖法治保障。因为新形势下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各方权利义务的确立、调整,舍却立法别无它途;政府在推进生态建设进程中所需要的特殊管控体制、特殊管控手段,舍却立法都将不能形成;解决生态建设中所引发的各方主体之间的分歧需要更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舍却立法确立的所有机制,都将缺乏权威性。

    曹文泽指出,崇明生态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关于崇明岛建设的法治保障,也必然是一个综合性的法治问题。构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法律体系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传统的立法模式已难以应对。第一,生态建设与保护,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环境、资源、产业结构、社会治理、交通出行、建筑标准与规范、人口甚至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些领域必须环环相扣。而传统的以部门为主,按条线立法的模式,在立法层面难以做到无缝对接。第二,既有的国家生态立法体系着眼于全国范围设计,而要将崇明岛甚至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更高标准和更大影响力的生态区域,势必要执行更严格的标准,这就产生了区外通行制度与区域内特殊需求之间的冲突,传统的立法模式和机制难以解决这种冲突。第三,生态建设和保护与邻近区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崇明岛、长江经济带与周围的环境生态是融为一体的,必须依赖周边各地形成高度统一生态管控制度。因此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对传统的立法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处理好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的关系;处理好本地方各部门之间的立法协调;处理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立法协调问题。




    王敬波从生态行政执法依据缺失及法律体系完善、行政区分割与跨区域执法协作、行政执法偏软与严格规范公众执法、执法手段有限与创新监管方式、行政执法机制和保障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岛建设与行政执法的问题。

    本次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法治研讨会紧紧围绕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政法高校的使命担当,探讨生态文明法治化背景下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致力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背景下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法治保障等议题。共设有发展战略论坛、党的建设与校园文化论坛、师资队伍建设论坛、研究生发展与政法教育国家化论坛、本科教育教学论坛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法治保障论坛等六个分论坛。

     



     
     

    法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对接:政法高校的使命担当和人才培养

    政法院校作为法治教育的践行者、法治理念的传道者、法治规范的捍卫者和法治话语的阐释者,面临新的形势、使命和发展契机,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德法兼修为要,承担起政法院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第一阵地的使命,是政法院校一直以来最重要的命题。

     

    凸显办学特色  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

    围绕新时代全国依法治国背景下政法高校的使命担当,与会“立格联盟”高校纷纷结合各自学校实践经验、发展特色,回应问题。

    叶青指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我们党和国家确定的法治人才培养事业的基本政治立场。华东政法大学书院制教育改革是回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适应学习革命与教育革命的探索性尝试。叶青介绍了院制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五大体系,构建以办学定位为核心的理念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知识、能力、价值、智慧相结合的素质体系,支撑学生全面、多元发展的通识课程体系,全员参与的书院综合育人体系。华政立足校情,整体设计,融通专业教育,多元拓展资源,积极建设第二课堂,初步形成了具有政法院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他还指出,学校将继续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养成教育为手段,以知识、素质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君子人格培育为目标,打造书院、社区和专业学院共同支撑的教育空间,为学生提供更良好的校园氛围、更全面的知识架构、更多样的发展机会,让学生充分汲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养分,接受人文精神和法治精神的熏陶,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他希望华政书院制教育改革模式能够为新时代政法院校推进内涵发展、深化育人机制改革提供一个可复制可发展的样本,并表示愿意在“立格联盟”这样一个广阔而平稳的平台上继续与兄弟院校一道矢志不渝,历久弥坚,共同担当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伟大使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指出尽管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政法高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理论指导、体系创新、学科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和配套保障方面,政法高校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政法高校要勇于担当,在全面发展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思想”作为发展方向、以“双一流”建设为行动纲领、以新时代“三大使命”的责任担当为着力点。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指出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政法院校的根本使命担当。结合西北政法大学实践,他指出加强学校红色文化传承,建设传承红色育人传统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建设法学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法学一流学科建设;通过有效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体现科研育人和服务育人;建设“一带一路”,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律服务中心的目标,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建设一支政法兼治、德法兼备、理学并重的高素质法学人才的队伍体系。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三方面,指出要夯实政法底色,构建立足本土、适应需要、具有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如城市治理法治保障学科方向群、“一带一路”司法学科方向群和“一带一路”安全与反恐研究学科方向群;要彰显政法特色,着力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如搭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全方位育人的圈层体系,对接行业和社会需求,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全球视野,努力培养懂国际规则的国际化法律人才;要突出政法本色,努力为服务国家战略发挥独特作用。


    甘肃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李玉基指出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赋予政法高校新的使命和责任,政法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根本任务。完成使命需要对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文化,着力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政法高校履行新使命的基础和关键。甘肃政法学院坚持在“政法类、区域性、应用型”的结合中确立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服务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路径,立足所能,做好区域文章;立足所有,凸显和强化办学特色,突出区位特点。


     

    对接国家战略  培养高素质生态法治人才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黄进从生态文明建设与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展开论述,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法学院校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的“三育人”模式,在校园育人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打造“绿色校园”,在课程育人方面打造完整科学合理的绿色课程体系、培养堪当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大任的人才,在实践育人方面,要打破环保法治人才培养的体制壁垒、加强生态文明公益教育。


    西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付子堂从学校生态法学科建设角度,指出未来生态法学学科将进一步发挥智库、智囊作用,找准国家重大战略的切入点,在对接环境法律与环保政策、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思想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同时,继续凝练打造生态文明学术活动品牌,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互访,积极扩大学科在全国的学术影响力。


    山东政法学院校长吕涛提出生态法治人才培养具有紧迫性,并探讨了法学本科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包括把握大势,引导分类化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联合培养;创新教学手段,加强能力培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定位,培养多层次法治人才;加强合作,实现生态法治人才培养资源共享。


    作为“立格联盟”观察员院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华小鹏表示学校在立德树人上注重生态文明法治人才的培养,在社会服务上注重理论联系司法实践。希望能够成为立格联盟的正式成员,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提高中国法治人才培养质量贡献力量。


     

    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的对话: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法治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曹明德教授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表示崇明应尽快建立起生态岛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统一规划体系,“一张蓝图”贯彻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始终;立足于本岛的生态基础,构建以生态红线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完善自然保护区制度;以创造人居福祉为目的,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丁岩林认为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离不开坚实而完善的法治保障,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升级版,其法治保障的路径和方法是法律的生态化,同时应当加强法治保障的关键内容建设:空间规划与多规合一,提升环境标准、促进产业升级,构建大环保格局、落实一岗双责以及推动公众参与、促进多元共治。

    上海政法学院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革认为为了使湿地生态补偿工作有法可依,必须建立完善我国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使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

    山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张霞探讨生态岛建设中的环境法治治理机制研究,指出实现环境的法治治理,需要从政府问责机制、司法监督机制、公众参与机制上寻求突破。


    我校练育强教授指出当前检察机关在生态岛建设中提起公益诉讼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共性问题,如案件线索的来源、检察机关在诉讼中的地位、举证责任等,也有生态岛建设中的个性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体制建设方面。因此,要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在生态岛建设中的作用,就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建设、健全机制建设。

    我校张璐教授从精神层面环境利益诉求角度,指出目前已经具备了精神层面环境利益诉求法律化的社会共识基础。对精神层面环境利益诉求法律保护的起点应立足于生态环境健康无害,而法律对精神层面环境利益诉求保护的上限则应以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明显变化”为依据。对于精神层面环境利益诉求保护的司法裁量应重点考量以下因素:所在区域原有的生态质量水平、所在区域的规划功能、相关规划是否在先。

    长宁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米振荣,崇明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陈斌,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朱浩杰和法官助理曹彩云介绍了崇明法院成立的上海首个环资庭情况,指出在成立的一年间该庭共受理案件75件,审结69件,其特色做法包括采取四合一模式,注重审判理念和整合,建构“五位一体”专门化机制等。

    崇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包强等认为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在保护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察机关通过对环境犯罪提起诉讼、加强与行政机关的配合与监督依法行政、查办相关职务犯罪、探索公益诉讼制度、制发检察建议等,参与污染防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


    立格联盟:为国家法治“立格” 为法学教育“立格”

    2010530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高端人才”为主题的首届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标志着“立格联盟”的成立。8年来,8家联盟院校轮流主办联盟会议,选取法治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定期开展校际互访与经验交流等活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立格联盟”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发展势头良好。


    联盟创办的“初心”,是为中国法学教育“立格”,即为法学教育的规范化、为中国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是政法高校互动交流、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各联盟成员单位不仅是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也是法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力量,更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栋梁。秉承着为国家法治“立格”、为法学教育“立格”的崇高使命,近年来,联盟在推进法学教育发展、推进学界和业界资源深度融合、为依法治国时代使命建言献策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悉,经713日“立格联盟”理事会会议研究决定,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联盟第十届高峰论坛将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闭幕式上,叶青校长将会标郑重交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杨宏志教授手中。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文字|高云微   编辑|熊颖杰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