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教授是真正的‘大牛’。在业内,他就是那种实力和名气兼具的top star。”3月20日晚,在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E318教室,不止一位国际法专业3年级同学这样对记者描述当晚的授课教师:伦敦Fladgate 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知名国际货币与银行法专家Charles Proctor。
当晚,由华政国际法学院郭华春副教授承担的《国际金融法》课程,顺利举行了首次国际视频授课。该课程围绕人才培养国际化这一目标,在教学师资团队、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在32个课时教学中,将由来自伦敦、香港的三家律师事务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互换与衍生品协会、剑桥大学等境外机构的6位知名专家,为华政学子提供20个课时的远程视频全英文授课。
“启发”“共鸣”,是一些学生在课后的反馈。而郭华春则希望,希望借此国际化授课形式,让同学们提前适应顶尖的国际学术环境,培养大家勇于挑战一流的学术精神和荣誉感。
学生主动“拖堂”
严谨的法学讲堂上,同样存在“明星效应”。116位同学齐聚一堂,准备聆听查尔斯教授的远程视频授课。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连线。查尔斯律师此刻有着另一重身份——华政客座教授。从3月20日起至4月3日,他将连续讲授4堂《国际金融法》课程,成为学院设计的“国际化课程”之重要组成部分。
抑扬顿挫的伦敦音环绕在教室。查尔斯客座教授表情郑重,一身正装,围绕“银行的义务与责任”这一前沿问题,在镜头前向同学们侃侃而谈。虽然在视频刚接通时,相隔近万公里的师生们花了少许时间用于寒暄,但随着课件PPT的播放,大家很快进入了授课状态。
或敲击电脑键盘、或用手机拍摄、或用笔记,同学们听得十分投入。大部分时候,课堂中保持着专注的安静,偶尔,查尔斯的英式幽默也会引起一片会心的笑声。
首堂国际化课程,时间分配为45分钟授课以及15分钟交流讨论。记者注意到,课堂别出心裁地实行学生“自治”,即由“毛遂自荐”的学生担任主持人,引导课堂互动。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区块链”“银行债务”“两种法系对于合同法的解读”等相关话题,成为大师与学生们互动的桥梁。查尔斯对每个问题都详细作答,以至于交流环节耗时近半小时才宣告落幕。
经记者了解,那些主动向查尔斯教授提问的同学,均有着“八仙过海”的神通之处。他们有的在课外自费修习银行债务方面的课程,有的已具备海外交流、实习经验。课后他们纷纷反映称:“查尔斯教授虽是一名律师,但同样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他讲到的一些内容,对我们是前所未有的启发,也有所共鸣。”
郭华春对首次授课效果表示满意:“境外专家的态度很认真,授课内容专业、前沿。学生后半部分的语言能力、专业知识超出了我的预期。”他还说:“95后是思维特别活跃,兴趣特别广泛的人群,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方法。”
理论教学有瓶颈?破除它
在此之前,《国际金融法》的任课教师是郭华春副教授。他已经在3年级同学心目中获得了足够的声望。“郭教授善于运用微信群的形式,和同学们建立扁平化的课后交流氛围,他自己当群主,完全没有讲台上高高在上的感觉。每次登陆课程公邮,都会发现郭教授又上传了一些新的延伸文献。他是对教学非常投入、负责的教授。”不止一位同学这样告诉记者。
但在郭华春自己看来,他的教学已经遇到了瓶颈。“国际金融法太过庞杂了,银行、基金、投行、保险……我到底重点该讲什么?而每一项实务界的精英,哪个不比我有见解?有时我在台上讲,台下的同学想必就有嫌我落伍的。”郭华春毫不讳言。
事实上,郭华春的想法恰如其分。有学生对记者坦言:“《国际金融法》这门课,如果我们总是自己关上门来教学,那么充其量只会学到白纸黑字的条文。可哪天它们修改了怎么办呢?”
传播“勇争一流”的学术理念
既然理论教学需要不断匹配实务的发展,郭华春想:“为何不让每个实务界领的顶尖‘大牛’,以客座教授身份来给同学们上选修课呢?”
客座教授是没有硬性授课职责的。但郭华春偏认为:“我的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更权威的名师指点,教授他们更前沿、实际的内容。”
郭华春这一想法,在许多人眼里或许是天方夜谭。毕竟,昂贵的差旅成本、聘用成本,足以让人打退堂鼓。但郭华春并不这么认为。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他最大的心得就是:“名师可以给你灵犀般的指点;留学、交流和访问学者的经历,让人开阔了眼界。”
2017年,郭华春在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做访问学者时,邂逅了同在该校客座授课的查尔斯。无比有缘的是,郭华春正是查尔斯一部重要著作的汉译本作者。两人因此结缘,关系亦师亦友。
可在英国期间,并非所有的行业“大牛”都像查尔斯一样容易结交。郭华春向他们中的多人发送过邀请函,但有的石沉大海,有的回复姗姗来迟。一度,硕博时代给各位名师发咨询邮件的回忆,重新出现在郭华春的生活中。
但郭华春却始终以平常心看待,并越挫越勇:“在他们看来,我这个副教授就是个小人物。但我背靠全中国排名前列的政法院校,我们做得的是有益的、靠谱的事。‘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我会说服他们来我们学院,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客座教授。”
郭华春希望,自己这种勇于联络“国际大牛”的精神,能够起到另一重教育效果:“这批学生中,很多都是要出国深造的。我希望他们能提早适应国际化教育环境,扫除对‘外国大牛’的敬畏感,把求贤若渴的精神贯彻到求学之路中。”
郭华春还表示,“国际大牛”选择在华政授课,也是出于对华政学术水平的信任。希望通过参与这些课程,激发同学们的“学术荣誉感”,传承发扬华政人的学术成就。
记者还了解到,本门课程受到华东政法大学校内各部门的支持。学校教务处将此课程纳入2017年度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国际化课程),并在资金匹配、项目管理和课程管理方面给予创新支持。学校信息办给予了持续的信息技术保障。
(来源于《上海法治报》,记者夏天,2018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