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松江报】集体婚礼的背后,是人文关怀的折射

    发稿时间:2017-12-02浏览次数:204

      

       半个月前,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举行了一场盛大而特别的集体婚礼。65对新人中31对双方均为校友,其中有结婚十周年的,也有刚荣升为父母的,还有很多新婚燕尔和即将步入婚礼殿堂的准新郎新娘。虽然“进度”各不相同,但大家对母校深深的眷念和浓浓的情意是相同的。华政校长叶青为“新人”证婚,祝福大家在美丽的华政园里找到幸福的另一半。他说:“今天,在家人、学校、老师、同学的共同见证下,你们的感情是真挚的,婚姻是合乎逻辑的,程序是合法有效的,华政为你们作证!全校师生为你们欢歌!”

      华政举办一个集体婚礼,虽说不是什么大事情,但华政校领导亲自为新人证婚并颁发纪念婚书,将这场集体婚礼作为母校对学子最真挚的爱的传递。我们不妨将华政举办的这场集体婚礼的意义与价值来个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适度地“放大”一下、考量一下。

      过往一个时期,一些高校往往过于注重对“高大上”办学目标的追求,而相对忽视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比如,高校的书记、校长和各级干部们平日里有没有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师生的精神面貌、生活情趣、婚姻恋爱等等的“个人问题”上?有没有对大龄研究生给予一份“特殊”的关爱,给予人性化、温馨、贴心的帮助?这是值得思考的。对师生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疏忽,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高校一部分师生,尤其是大龄未婚未恋的教师及研究生不安、寂寞、郁闷、孤独等负面情绪,进而也可能会导致部分师生因为缺乏生活的温情而削弱事业上的奋斗动力。

      动人心者,莫外乎情。在高校,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办学的力量与源泉。高校的领导者只有把师生放在心上,师生才会凝聚起强大的向心力和团结力。

      笔者认为,高校各级领导关心师生疾苦、为师生排忧解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为重要的是要关心到点子上,要关心师生最需要、最现实、最直接的地方。领导只要心里装着师生,就可以随时随地给予关心,而不必非要等到逢年过节或是某一位老师或同学患病了,再去探望慰问。在高校,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努力为师生员工多办实事、办好实事。比如说,每逢中秋、国庆、春节等佳节到来时,我们高校的干部尤其是工青妇组织的干部们能不能关心下身边还单着的大龄师生,抽出点时间,在和谐与轻松的氛围下,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或组织一些集体活动,甚至也可以组织一些相亲活动,为他们埋头苦学的日子播洒一点阳光。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华政举办集体婚礼这件事,或许能给众多高校如何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提供一些启发吧。

    (来源于《松江报》,缪迅,2017121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