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上观新闻】小餐饮“放管服”平衡术,如何让阿大葱油饼、梦花街馄饨重生?

    发稿时间:2017-11-01浏览次数:227


      

    在停业一年半后,“梦花街馄饨”新店今年2月异址重开。开业至今,客源不断,不少食客都说馄饨还是那个“老味道”。味道不变,但“梦花街馄饨”的“身份”已发生了改变:这家曾因无证照被关停的“弄堂美食”,在黄浦区相关部门的牵线下,得到社会企业的扶持并取得了合法证照,如今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合规经营。

    在此之前,一度被热炒的“阿大葱油饼”,同样得以在原址附近重生。这些弄堂美食能够重开,与黄浦区对“放管服”改革的大胆探索分不开:既坚持了依法行政,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同时也兼顾保护市场主体的活力。充分“放”的前提,是政府有效的“管”;充分“放”后,企业有了活力,政府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到“服”上;把更优的“服”和更好的“管”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营造更好的综合环境。

    依靠市场之手,留住“老上海味道”

    黄浦区餐饮业发达,无证照的“弄堂美食”多,这一度成为监管上的难题。目前,黄浦区共有2522家小型餐饮单位,其中沿街小型餐饮单位568户,占区域餐饮服务单位总数的14.5%;另有无证无照小餐饮经营户516户,经营业态多为小型饭店、面馆、馄饨店等。

    其中,最有名的两家“弄堂美食”——“阿大葱油饼”与“梦花街馄饨”曾因无证照被依法关停。

    在处置这两家小店过程中,黄浦区相关部门并没有因为社会高度关注,就大包大揽,甚至动用财政资金将它们“养”起来,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在改进管理模式与提高服务质量上。

    以“阿大葱油饼”为例,在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牵线搭桥下,一家社会企业向这家小店伸出了“橄榄枝”。区市场监管局前后与这家企业沟通多次,并与街道干部一起为小店在附近寻找店面。“经营者由于年龄较高与身体状况等原因,希望能在居住地附近开店。”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说,但由于周边租金很高,为了给经营者找到合适新店,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与街道干部踏遍周边寻址,最终在原址附近找到了符合要求的地点。在区市场监管局的协调下,社会企业与“阿大葱油饼”经营者达成合作协议,本着“企业出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解决了租金和装修等资金问题。在区市场监管局指导下,“阿大葱油饼”顺利办理了证照,得以合法合规经营。

    “梦花街馄饨”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案。正是在各方一齐努力下,最终这两家“上海老味道”被保留下来。

    在“弄堂美食”监管的“人情与法理”两难境地中如何破题?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营者必须合法合规的底线要坚守,但监管服务可以有温度。对扶持此类“弄堂美食”,依靠市场之手是目前最理想的解决方式。从我们了解看,有很多企业都有做公益的需求,两家小店的“重生”方案有推广的可能。

    “重生”的不光有“阿大葱油饼”与“梦花街馄饨”。黄浦区在大力开展无证无照整治的同时,坚持疏堵结合,梳理并动态更新区域“网红美食”、“草根美食”清单,为有创业需求但存在困难的经营者提供帮助。在区市场监管局的帮助下,经营者资金实力相对好一些的“耳光馄饨”、“金太棕”等100多家无证照的“弄堂美食”,都找到了合适的门店并取得了合法证照。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弄堂美食”重生,并不是管理的终点。相反,探索一整套系统的监管模式,切实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才是管理的真正要义。黄浦区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对于区内的小餐饮企业,正在着力实施“分类化监管”、“清单化整治”、“标准化管理”和“网格化监管”。即建立小型餐饮单位底数清单,同时结合投诉举报频繁、有过行政处罚记录等情况,完善重点高风险单位名单和严重违法食品企业名录。实施量化分类分级管理,动态更新评定检查结果。特别是针对列入重点高风险单位名单和严重违法食品企业名录的单位,增加监管频次和抽检力度。

    根据“五违四必”工作要求,结合建设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及文明城区创建,黄浦区明确了“基本消除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基本消除食品违法摊贩”的目标和任务清单,制定全区1532户无证无照经营户的“一户一档”,锁定目标、拔点销项,采取集中整、错时整、联合整、反复整等一系列针对措施。截至目前,区里共消除无证无照经营户358户(其中餐饮食品类144户)、处理食品违法摊贩42个,市级重点区域127户无证无照经营户已全部消除。

    在试点基础上,今年黄浦区食安办、会同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并结合食安城区创建,制定了《黄浦区小型餐饮单位标准化管理规范》及《黄浦区小型餐饮单位标准化管理达标奖励实施方案》,将标准化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试点扩大至全区“1+10”地区300余户持证小型餐饮单位,力争做到店招门面规范整洁、食品安全质量保证、店堂服务热情周到、店内环境干净整洁。同时,着手起草《黄浦区小型餐饮服务提供者临时备案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5月已为区内3位经营户颁发了中心城区首批《便民饮食临时备案公示卡》。

    运用网格化监管“分片划组、责任到人”的理念,着手建立“黄浦区市场监管局网格化监管平台”,形成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电子点位地图,结合重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远程视频监控,初步实现重点单位、关键环节监管全过程实时化、可视化管理。同时探索将网格化综合监管与城市网格化管理进行“两网对接”,将无证食品生产经营行为、食品摊贩违法经营、餐饮油烟污染、餐厨废弃油脂非法处置、保健食品制假售假等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形成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反应—处置—反馈”的工作闭环。

    专家点评

    刘平(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城区无证小餐饮既是城区治理中的难点,又是城区温度的标志,属于既需要“放”又需要“管”的结合部分。如何平衡这两种公共价值,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黄浦区分类化监管、清单化整治、标准化管理和网格化监管的成功探索,为全市依法治理无证无照小餐饮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也为行政执法如何正确处理好“情”“理”“法”提供了实践案例,更为社区治理创新和“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上海模式”。

    沈福俊(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行政法专家,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在依法行政的背后,体现了政府执法的温情,体现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温度,使老百姓在面对政府的执法时,还能从中获得某种新的利益。这种利益,使自己原来可能不合法的某种经营行为,成为合法的经营行为。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传统执法理念的突破和改变。以往,当执法机关看到一些违法的经营行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取缔。取缔很简单也有法律依据。但查处了以后怎么办?尤其面对梦花街馄饨、阿大葱油饼,这种经营活动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一定的社会需求,政府是取缔了事,还是让他们能够在合法的前提下重生?这是黄浦区的智慧执法给我们的启示。这也是上海在推进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如何强化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一个典型范例。

    (来源于上观,20171030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