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媒体合辑】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发稿时间:2017-10-30浏览次数:225


    媒体链接:

    【中国新闻网】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7-10-26/30608.shtml

    【社会科学报】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签约授牌仪式暨《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读本》发布会在沪举行

    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n440/n448/u1ai12525.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签约授牌仪式举行

    http://ex.cssn.cn/xtcxzx/201710/t20171027_3684626.shtml

    【上海法治报】《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读本》发布

    http://newspaper.jfdaily.com/shfzb/html/2017-10/31/content_45391.htm

    【青年报】9校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

    A06 2017111

    【普陀教育党建】依法治校 以法育人

    http://www.dj.pte.sh.cn/dj/a/ca8efd500b9c4fa79515f4cc6685d934/default.html



        1026日,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签约授牌仪式暨《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读本》发布会在沪举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巡视员王家勤,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巡视员蒋红、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梅兵,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林燕萍、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杜志淳共同为首批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授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干部李万星、上海市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王磊、基教处副处长焦小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实验校校长等嘉宾出席授牌仪式。

      林燕萍表示,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和上海市教委的直接指导下,华东政法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一起,以研制《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起点和契机,为国家和上海的青少年法治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对接国家战略、凸显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形成了学科建设新的生长点,培养了一批专家队伍。她还代表学校表态,将进一步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为中心建设提供保障;期待中心的发展更进一步,中心的成果更多地应用于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未来的国家主人——青少年更多地得益于中心的研究。

      会上,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马长山教授汇报了《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读本》编写情况,并与杜志淳、王焰一起向实验校赠送《教师读本》样书。

      王家勤发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培养,任重且道远。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短短一年多,取得了诸多成绩,这说明一部、一委、两校的协同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十九大以后,中央将更加重视法治工作,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将进一步加强和一委、两校的合作,在“协同”、“创新”上做文章,全面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落地。希望首批实验校抓住机遇,与专家团队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争做青少年法治教育先行者和排头兵。

      《教师读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三册,总计150余万字,经过教育部审核通过,供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使用。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马长山担任《教师读本》主编,华东政法大学教师陆宇峰、于明、叶慧娟、张卓明、王涛等担任副主编,来自华东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宁夏大学等近十所法学院校的35名法学专家参与编写。

    与会学者认为,《教师读本》体现了权威性,严格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落实“加快完成从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的转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义务教育为本位”等重要理念。该著还体现了科学性,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生活需要、实践经验安排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重点,根据青少年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在引导不同阶段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法治实践的过程中,将知识、理念的传授与品格、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把法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同事,该著作也体现了实用性,使非法学专业的法治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读本》之后,也可以清楚每个教育阶段安排哪些内容,安排到怎样的深浅程度,从哪个角度切入;特别强化了《大纲》规定的核心内容、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容易误解的地方、不同教育阶段的侧重,以防教学偏离重点、过浅过深、可接受性不强;注意说明如何通过知识点的安排体现《大纲》的精神,防止法治教育继续走法律知识教育的老路,不适应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

    (来源于《社会科学报》,20171030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