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健身步道上锻炼。青年报资料图记者吴恺摄上海致力于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健身步道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抓手。作为2017年政府十大实事项目之一,健身步道的推广,是否能满足市民的健步走需求?日前,由华东政法大学8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信步申城,健康上海”调研小组,针对上海市健身步道的建设和运行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调查
虹口北外滩健身步道特色文化打造新亮点调研小组走访了包括虹口北外滩滨江健身步道、浦东新区世纪公园健身步道、闵行区沁春园三村健身步道等十多条步道和管理方。
在虹口滨江沿岸,新铺就的红色健身步道,人性化的健身标识,在翠绿树丛的映衬下,构成了健步者的“健身天堂”。每天清晨以及傍晚时分,是这条步道人气最旺的时候,不少市民聚集于此,在这条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的双线步道上进行健步行走的运动。
由于北外滩临近虹口金融圈,因而步道的开放不仅使周边居民体验到健步走的乐趣,也为北外滩金融圈职工白领等提供了舒缓压力的好去处。借助于北外滩独特的地理优势,市民在健步之余,还能饱览外滩美丽风光,更好地进行休憩健身活动。
经过调研小组的调研,新开放的虹口北外滩健身步道因为“融合历史文化特色”而广受市民好评。步道的一侧设计了文化长廊玻璃墙,在墙上黑白墨印的图片和二维码展示了码头文化,既有泰戈尔、宋庆龄等名人的码头情结,也有以“码头演变”等为主题讲述外滩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此外,步道的建设与浦江沿岸的百年历史得以相互融合,打造了独特的步道历史文化,文化的传承借助步道空间得以升华,实现了步道的功能叠加与多元价值。
“这种加入了文化元素的构思特别好,我平时带着孩子来北外滩散步,就可以和他讲讲关于外滩的历史。”一位参加虹口滨江贯通全民健身活动的市民对北外滩健身步道赞赏有加。
世纪公园健身步道自行车占道成隐患不过,调研小组在世纪公园健身步道却发现,路经公交站点以及自行车占道停放成为了其中的“定时炸弹”。
去年,浦东开始进行环世纪公园步道改造建设工程,环绕世纪公园外圈,将步道打造成连续闭环、内外双线的结构,形成跑步道、漫行道线性穿梭交织的环世纪公园“金丝缎带”。
根据世纪公园管理方反映,在步道改造之前,许多市民乐衷于环绕世纪公园进行慢跑活动,但是改造之前步道距离车道太近,为了图方便,不少市民直接沿马路边慢跑。然而,水泥路实际上容易对膝盖造成损伤,同时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对慢跑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此次的步道改造,除了将步道闭环,方便市民散步慢跑,在完善原有人行道外圈步道的同时,结合市民需求在附属绿带内又新增一条跑步道,形成内外圈闭环步道。步道路面还采用沥青摊铺,富有弹性,更加注重对于跑步者膝盖和脚面的保护。
如今,果然常能看到市民在步道上快走、慢跑的身影。不过,市民针对步道路经公交站点以及自行车占道停放的问题还是表达了担心。由于世纪公园内外圈步道的特殊结构,外圈步道紧邻人行道,存在步道沿线路经公交站点,导致慢跑者急停的状况出现,加上没有引导的标识牌,很多慢跑者不能够及时切换到内圈跑道,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自行车占道停放、骑行也十分常见。
在调研小组收集到的数据中,48.9%的受访者认为自行车占道骑行是步道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调研小组认为,在此类问题的解决上,就需要在步道的规划时更多的考虑公众安全性需求,同时基于步道属地化原则,加强管理,进行管理主体的明确,出台管理细则,借助志愿者的力量进行步道驻点,提醒市民文明使用步道。
建议
步道设施有待完善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另据小组调研数据显示,需求度较高的有休息设施、步道标识和公共厕所,市民对于这三样的设备需求占比分别为97.7%,95.3%以及78.4%。
经过调研小组实地考察,健身步道在休息设施以及步道标识上一般供给充足。以世纪公园健身步道为例,其总长为5010米,共设置了19个健身导向标识,标识上设有健康提示以供市民计算运动距离和热量消耗,并在地上设置了方向引导和距离标识。步道沿线每隔几百米,就提供休息长椅,方便市民健身。而公共厕所相较之下数量有待增加,半圈步道跑下来仅有一个公共厕所。“公共厕所太少了,尤其是公园绿地的步道,应该多设置点。现在爱好步行的老年人多,这方面需求会更强烈一点。”一位正在使用世纪公园健身步道的市民和我们分享。
健身步道的社会认知度也有待提高。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受访市民反映不清楚什么是健身步道。“健身步道是指的类似于公园里的石子路或者鹅卵石路吗?”诸如此类的对话也让小组成员哭笑不得。根据调研,仅有17.3%的受调查市民表示对于健身步道非常了解,38.9%的受调查市民表示了解一些,另有43.8%的受调查市民则表示完全不了解。
针对解决步道认知度较低这个问题,调研小组负责学生王蕴卓说,结合调研结果,小组认为可以采取“4个一”模式来使健身步道得以更好地利用,即一项特色,一份参与,一个平台,一次宣传。
一项特色:步道建设需要一定的特色,以此增加社会话题度。例如虹口区北外滩健身步道融合了滨江沿岸风景和码头文化,做到了将健身步道的建设与生态、历史文化的构建相融合;又例如闵行区沁春园三村健身步道,在步道周围设计了涂鸦墙,融入了亲子文化的设定。
一份参与:鼓励市民参与步道建设。可借鉴长宁区的做法,针对新建设的苏州河健身步道,拟开展步道的取名征集活动,鼓励市民广泛参与进来,扩展步道认知度。
一个平台:利用并完善已有的步道联网系统,开发步道APP,使市民了解临近的步道分布,更为便捷地找到最近最适宜自己健步的步道。
一次宣传:在步道建成开放后,积极进行步道宣传活动。借鉴日前虹口滨江贯通全民健身活动,借助于政府和跑步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力量,组织健步走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推送,进行步道的宣传。
(来源于《青年报》,青年报记者刘昕璐,2017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