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法制日报】叶青:在华政与“法治中国”同行

    发稿时间:2017-09-27浏览次数:402


    □ 叶青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同学们,你们的到来恰逢其时。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同时今年也是华政65周年校庆年。经过65年的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一代代华政人遵循“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秉承“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学术氛围包容、教学资源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流政法大学。今天我们缘聚华政,或许是因为你们对她仰慕已久,或许是因为你们对她用情已深,抑或仅仅是因为机缘巧合,竟是匆匆一瞥就定了终身“姻缘”,但研究生生涯对你们而言都将是一次值得期待的崭新邂逅。无论来到华政的原因为何,也无论来时路途如何辗转,只要进入了菁菁华政园,我们就有了同一个名字——华政人。

      前几天,我每晚守在电视机旁,准时收看央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作为党的十九大献礼片,《法治中国》全方位呈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让人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信心,对于华政的学生来说可能触动会更深。虽然在座的各位新同学,你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是,作为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一定要胸怀法治精神,肩负国家希望,常思社会民生。六十五载峥嵘岁月,华政“两落三起”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民主法治发展历史一脉相承,她不仅是新中国法治进程的见证者,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注定“德法兼修”“缘法而行”;从华政开始,你们将读懂“法治中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亲身实践者。

      首先,在华政,你们需要读懂“法治中国”的内涵。

      华政,是一个开启“法眼”、铸造“法魂”的思想熔炉。法治是奠定国家善治的基石,青年是铸就民族未来的希望。今年5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同行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并履行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我们只有树宏愿、立大志,才能创大业,成大事。研究生培养侧重于理论研究能力与法律实操能力的同步提升,作为理论研究者,你们要立足国情社情,关注国家命运,追踪时事热点;作为法律实践者,你们更应该以实践为“管”,窥得“法治中国”的“全豹”。同学们,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这个国家命运的关键点上,你们更应当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立志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以真才实学成就自己、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其次,在华政,你们将会烙上“法治中国”的印记。

      华政,是砺造你法治人格和法律精神的大花园。我记得几年前有人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到华政来寻找法律专家,寻求帮助。因为不知道谁是专家,怎么样才能找到专家。于是就在我们1575号大门口咨询门卫。结果,说着说着,我们的门卫老头不知不觉已经给人家解答了法律问题。于是,大家就说,华政的法治氛围就是浓,连看门的老头都是法律专家。刚刚研究生会主席吴启迪同学、导师代表屈文生教授、杰出校友代表吴燕检察官均就怎么学习法律、怎么成长为学识渊博、受人尊重的法治人才,为大家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我们只有珍惜当下,才能着眼未来。华政对于你我,都是一座无可比拟的“精神花园”。36年前,我胸前别着华东政法学院的徽章昂首挺胸走进校园的时候,我没有预见到我会成为华政的校长,但是我却从华政碰到的第一位老师、学习的第一堂课,深刻地体会到了华政人踏实的治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深厚的师生、同窗情谊。作为校长和学长,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亲如一家,惜缘欢聚,爱校荣校;珍惜“学缘”,建立纯净、友爱的学术“朋友圈”;重视“业缘”,投身法治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融入法律职业共同体;当然,在团结友善、关爱互助同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去成就美好的“姻缘”。

      最后,在华政,你们必将领会“法治中国”的精髓。

      华政,是专属于你们的精神栖居地。可能你们中的不少人,前天刚刚参加了司法考试,今天迈着疲惫而又兴奋的步子进入华政园。苏河长堤,玉泊湖畔,红楼书馆,老树绿荫,华政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带着诗意,抚平你的疲惫,让你平静如水,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徜徉在法学知识的殿堂中无法自拔。

      在华政,有一大批优秀的导师和同学等待着与你讨论学问、交换思想。已故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邹碧华法官,曾长期担任学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法治道路上的燃灯者”,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有丰富的学养、谦恭的态度,更有对法治事业的热爱,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切,对凝聚法律职业力量的执著。你们的同学中,有志比金坚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赵亚男,有专注共享单车问题的“何处安放的彩虹”研究生实践团,还有舌灿莲花的首届全国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季军队,他们无不以丰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凭借着顽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寻求真理。

      在华政,有一系列精彩的课程期待着你的聆听。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就是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华政一直在探求从“思政课程”“一枝独秀”到“课程思政”“百花齐放”的转型升级。现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年,结合学校特点推出的《法治中国》系列讲座被列入了“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华政的“小法治”又一次为国家“大法治”做出了贡献。

      我们有时脚步匆匆,却从不需要忧心忡忡。正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披荆斩棘的胆识和解决问题的谋略;对你们而言,潜心学术,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意识,更要有学术宽容的胸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再只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要形成独立研究、提出问题的能力,具备自己的问题意识。提升自身创新和实践能力,不仅要增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切磋,更需要有学术宽容的胸怀。

      我说了这么多“法治”方面的事,可能我们那些不是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要有意见了,能不能也说点我们专业方面的事情啊?毕竟我们学校已经从一个法学单一学科院校转变成了拥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各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我想说的是,“法治”是目前为止国家治理最为合理的一种模式选择,在“法治”这一治理模式下,各行各业都迸发活力,各类人员都能人尽其才,各个专业都能不断发展。因此,我们大家都能在“法治”大纛的引导下各安其位,各展其能。

      华政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美丽典雅的华政园会因为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到来一定会丰实华政园的故事,华政园也一定会铭记你们的青春足迹,成就你们的人生理想!

    (文章为作者在华东政法大学2017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节选)

    (稿件来源于《法制日报》,2017927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