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于6月正式实施了,这堪称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过程中,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上海的地方条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美国拜杜法案等的立法理念。而要想全面系统了解40年前美国促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与创新创业的前因后果,有两本书当属必备之选。
这就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引进的、美国学者伊丽莎白·波普·贝尔曼著,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温建平教授翻译的《创办市场型大学:学术研究如何成为经济引擎》(以下简称“《创》书”),以及由华东政法大学黄武双教授组织编写的《美国技术创新与技术转让激励政策解读》(以下简称“《美》书”)。
先说说《创》书,它详细再现了当年拜杜法案出台前后的科技突破、政治考量、经济变化、创业环境和社会背景等,论述之系统、视角之丰富、资料之翔实,令人似乎有“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创》书还精彩地描绘了从肯尼迪、尼克松、福特、卡特一直到里根多个时期美国对技术转移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演变。认为有三个制度创新对1980年《拜杜法案》产生了较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一是取消了DNA重组研究的管制,二是新税法大幅削减了资本利得税,三是允许养老金投入风险资本。与此相关的是,有三件标志性事件,拉开了繁荣的开端:鼓励大学教师创业、查克拉巴蒂案的判决和基因泰克公司成立并上市。
《美》书则着墨于法案的促成诱因、立法初衷、条文详析、配套措施、调整变迁、实施效果等,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案、技术转移法案、拜杜法案、赫尔姆斯-怀特勒法案、联邦技术转移法案等基于深入解读。
如果从技术-经济长波来看,美国当年促进技术转移和创新创业的情形,和当下中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时代背景真有“神似”之处。
从科技突破上看,美国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正值微电子和互联网作为核心地快速发展,而今天,看起来似乎是物联网、人工智能。
从制度创新上看,以1980年颁布拜杜法案等为标志,美国开始全面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技术转移,同时,里根总统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十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再次兴盛,知识经济时代开启;今天,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把“双创”作为重要战略抓手,修订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可以相信,通过阅读这两本书,一定能从美国的经验中获得一些启示。
(来源于《解放日报》,作者 李万,2017年07月15日 07:读书周刊/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