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为丢失学生证、饭卡而不知所措时;当你遇见破旧桌椅而不知找何人报修时;当你遇到困难、问题却不知该如何解决时;当你对学校改革有想法而不知向谁提出时……类似的烦恼,在华东政法大学如今有了“一站式”受理人——权益委员。全校各班级团支部都设有一名权益委员,首批共199名,任期一年。据了解,明确在班级团支部里增设权益委员,这在上海还是第一家。
权益委员合理有序维护同学正当权益
根据团中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服务青年学生和维护青年学生合法权益的工作生命线,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纽带,华东政法大学团委日前下发通知,在全校班级团支部设立权益委员。
以前的班级团支部成员,一般只包括团支书、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现在增加了权益委员。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华政的权益委员是在原有学代表制度的基础上设立。学代表变身权益委员,变成班级团支部的委员之一,可以参加班级的团支部会议,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需求,了解班级团支部的各项工作和学校下发的各项重要通知,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好代表服务工作。
根据方案,权益委员由199名校级学生代表担任,同时作为班级团支部委员会委员。权益委员的任期为一年,自每年九月当届学代表上任之日起,至次年九月下一届学代表上任之日止。
就权益委员主要职责而言,主要包含四大块面,其一,合理有序地表达和维护同学正当权益,引导同学积极参与校园民主管理,加强学校与同学的交流和沟通;其二,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同学意见建议,分析和掌握同学普遍利益诉求,及时反映和协调处理;第三,将学校各部门的相关答复、工作进度,校学生会权益部以及各学院的权益工作开展情况反馈给同学,建立稳定、点对点的反馈渠道;第四,依托班级团支部和学代表资源,鼓励并组织班级同学为权益工作出谋划策,共同推动学校权益工作开展。
可以看出,权益委员作为学校嫁接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需要大家的热忱与理性,从而汇集班级同学意见和建议,有序参与校园民主管理。
尽己所能让华政校园变得更可爱更温馨
华政1547班权益委员吴韵凯虽然不久前刚被任命为权益委员,但实际上,他早就在这么做了。大一刚入学时,他和周围的同学们总为登不上校园网而发愁。于是,他向信息化办公室提出了关于整改完善图书馆及明法楼无线网络的建议,希望学校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无法登录校园网从而影响查找学习资料这一问题进行反馈及完善。
虽然当时的沟通机制还没有具体化,但在那年的学生事务信息通气会议上,信息化办公室的老师对他提出的建议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并表示已经将校园网络完善列入了工作计划。
果不其然,在大一放完暑假回来后,大家便惊喜地发现无线网络的列表上,多了一个“ECUPL”,不但网速快,而且稳定。“看到同学们用着它查找文献资料、听到同学们对新校园网络的满口称赞,我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吴韵凯坦率地说。
干成“实事”后的吴韵凯,更加自觉加入了华政的“那样一种青年”——时常奔走于明法楼与图书馆之间,穿梭来往于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后勤管理处等学校各职能部门,尽己所能,让华政校园变得更可爱、更温馨。
吴韵凯说,如今,他们所做的一切,更要源于肩上的责任,源于身为一名权益委员的骄傲与自豪。“只有经过亲身实地考察、约见负责老师等各种方式考证过后的建议,我们才会最终形成提案上交。”
在吴韵凯看来,看一位权益委员尽不尽责,做得好不好,最有力也是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班级同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够第一时间想到他/她。权益委员这四个字,象征着荣誉,更象征着责任。“我们权益委员,就是要做实实在在的事情,要做那些能够切切实实维护学生权益的事情。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能够有更多更优秀的同学,加入到权益委员的队列中来,维护学生权益,无关乎职位,只要是为同学发声,为同学做实事,那都是我们可亲可爱的权益委员。”
与“青年之声”双剑合璧成为学生发声渠道
另一名权益委员文茜婷说,当了权益委员,并不是站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对立面”,总是用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学校管理,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要当学校和同学之间的纽带,问题的收集和再提出者。“我们还要加强对权益委员和华政‘青年之声’的宣传,让权益委员真正成为大家的权益委员。”
实际上,有了权益委员,再加上“青年之声”线上平台的“双剑合璧”,学生权益将有更多的发声平台,也使得民主管理意识更加容易渗透到每个同学心中。
如今,升级版“青年之声”平台已投入使用。不仅在“华政青年”公号中可以链接进入,它也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号”。类似于查询绩点、放假日期、课表、团学工作、职业规划等常用服务,输入“关键词”就能有自动回复。
据了解,权益委员同时兼任校内常任学代表,他们的联络方式也在平台全面上线,学生们甚至可以通过微信直接联系到具体的学代表个人,点名寻求问题的解答。整个团队还被分成若干小组,执行一周七天早10点至晚10点的“7×12小时客服制度”,保证学生们的普通问题在1小时内必定给出回应,疑难问题也能在48小时内做出官方回复。
“权益委员加上‘青年之声’,就是希望这是一个可以倾听青年声音的地方,是学生们可以发声的渠道载体,声音相对聚集,也方便职能部门对此作出回应。”校团委负责人说,权益委员变成一支的重要的共青团工作力量。团干部的身份,客观上要求权益委员更加理性合理的表达诉求,既准确代表青年学生的合理诉求,又能客观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去学代表完全站在学校“对立面”,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可以说,更加了解学生需求,更好代表广泛学生,以及更加理性表达沟通,是这一制度的初衷。”这位负责人还希望,学生们的一些提问内容都可以全面公开,答复也做到公开,这不仅回应了青年学生的实际诉求,从侧面来看也是督促学校各职能部门改进工作的一种方式。
[链接]
建设充满活力、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
去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在共青团改革大局中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创新,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各项工作和建设。
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必须牢牢把准政治方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突出重点聚焦问题,统筹推进上下联动,建设更加充满活力、更加坚强有力的高校共青团,巩固提升在全团的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地位和作用,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
《方案》要求,要加强宣传引导,选择部分省级和高校团组织进行重点项目改革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具有普遍性和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指导督促各地各学校结合实际制定细化措施,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方案》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各级团组织和教育部门的考核内容。
(来源于《青年报》,记者刘昕璐,2017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