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6月30日电(张琴)“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政课无心听”,这句略带戏谑的顺口溜道出了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思政课的成见。如何让“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入耳”更“入心”、“入脑”?以法学教育见长的华东政法大学以“法治中国”课程为引领,积极探索思政课程教学改革。
集合业界“最强大脑”
“法治中国”课程以专题讲述的方式开展,众多对法治有精深研究的学术“大咖”以及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法律人成为座上宾。华东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叶青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中国青年法学家罗培新教授,上海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会会长郝铁川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华东政法大学公民社会与法治发展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马长山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陈金钊教授等一大批专家,讲授法治中国建设过程中最前沿、最新的理论动态和改革实践,突出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探讨法治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上了‘法治中国’课,着实惊喜。课堂上,老师介绍了上海最先锐的司法制度建设,并且为我们未来法律就业提出了许多真挚的建议。由此,我惊叹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之先行,却也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法治地区发展之不平衡。‘法治中国’课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思考中国的法治建设,开了一扇美丽的天窗。”法律学院1407班喻言同学说道,“现在我每次听课都要提前很久入场,不然只能站在过道上。”
据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庆寺教授介绍,“法治中国”课程由华东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曹文泽教授领衔,课程设置既涵括法理学、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国际法的最新理论动态,也包括检察院、法院、律师实务在新一轮司法改革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方法与新发展。“课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权利教育为中心,以法治理念培养为重点,以司法实践为契机,以尊法、守法、用法为目的,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务求让学生在思辨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
经济法学院1409班刘伟同学也成了“法治中国”课程的“铁粉”:“课堂上,老师们通过专业的叙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中国法治的一些基本理论,丰富了我们对司法行政机关工作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法治中国’课上,老师还结合实务为我们推荐了课题研究的方向,这使我受益匪浅,我有了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目标。”
引领师生“天天向上”
“我在给学生上思政课的时候,常会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如果你们成为国家领导人,是否会开设思政课’,在同学们讨论过后,我会说出‘必须要’的理由,继而引导。”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何益忠教授认为,“在以法科为主的大学,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不仅将法学、法律作为谋生的工作,而且将公平、正义等作为工作、生活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人情味的大学生,这些应该是我们开设思政课程的指导思想。”
“要贴近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变和展示自我的心理取向,思政课需要精细化治理的思维,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精美制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据赵庆寺教授介绍,为了提高思政课相关教师的授课能力,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推行了“集体说课”:每个老师在给学生上课前先给同事“说课”。
教研组将各门思政课把教材内容分为若干专题,每个教师承担两个专题。每周三下午固定时间,老师分次轮流讲述5000多字的专题文字材料和PPT,内容涵盖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框架结构和重点难点,然后展开集体讨论,通过群策群力,教学相长。赵庆寺教授说道:“集体说课有效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弥补了教师知识结构的缺陷与不足,以分工合作和集体攻关的形式,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水平。”
“课程的魅力在于内容的理论魅力,但理论魅力的呈现需要学生在参与中领悟,在思考中升华,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何益忠教授介绍了让学生融入课堂的做法,“思政课上,会将同学分为若干课题研究小组,把教材内容概括凝练为若干专题,课堂上加入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和开展讨论等环节。将教材内容、基础理论、时事热点融会贯通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课题研究、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
思政课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正如华政党委书记曹文泽所指出的,“要坚持政治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的温度,以课程内容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让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
(来源于新华网,2017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