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泽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那么,哲学社会科学内蕴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当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依据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质所决定的,也是立德树人的需要。
1.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
作为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性是指“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从研究立场来看,哲学社会科学离不开“为了谁”这个阶级性问题,这是哲学社会科学意识形态属性的根本体现。从研究目标来看,哲学社会科学不仅要解决世界“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客观解释,而且要追求世界“应当是什么”和“应当怎么样”的理想蓝图,引导人们去追求一种完美的人生和合理的社会,这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价值导向的固有属性。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主张,塑造了大学生的理想抱负和爱国情怀,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
2.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要清醒地看到,面对社会思潮纷纭激荡、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各种文化交流交锋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多个向度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点”“面”安排,无法贯穿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无法覆盖学习生活的全方位。立德树人工作需要良好的学习生态,绝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大合唱”,所有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义务;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其它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可以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时有时无,要在时间上贯穿始终;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时强时弱,要在课程上同向同行。
3.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要
从其内容和学科性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同时也需要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各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又要培育学生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哲学社会科学侧重于多视角、全方位地培育学生的理想信仰、道德情操、政治素质、法律意识、生活态度、审美能力,它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可以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需要融为一体。
4.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亲和力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针对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际状况和实际需要。因此,根据大学生渴求知识的学习愿望,针对大学生求新求变的思维特点,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真理性、科学性、人文性和生动性优势,塑造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的良好氛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打动人、吸引人、塑造人和培育人的目的。就此而言,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一个重要突破点。高校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是青年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播者、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和生活的导师,必须在知识传授中突出价值引领,在能力培养中强化价值引领,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在逻辑
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主要从三个层次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1.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人们思想的总开关。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也指导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人生道路。大学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向学生传授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与此同时,作为价值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也融入了支配国家、社会和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它在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积极的人生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帮助提高认识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2.培养科学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中,蕴藏了丰富的科学思维素材和创新能力元素。科学思维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方法论知识等,都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研习来加以丰富和提高。如此一来,大学生可以在前人或他人的基础上,做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
3.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精神境界
哲学社会科学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长期积淀的成果。哲学社会科学承载着为时代立言、为人民立命的使命。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中含有丰富的道德思想和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不仅为个人提供合理的活动规范和行为准则,也为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价值观念和评价系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可以依靠理论的力量帮助大学生提高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
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本原则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在学科、课程、教材、教师等多个环节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1.始终贯穿一条主线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有的领域中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因此,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中去。要推动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学体系,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彰显立德树人的真理力量。
2.有效避免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对西方原版教材不加鉴别,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刻意忽视,这是长期以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彰显的重要因素。误区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导致了很多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不能很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因此,通过课程建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就要将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作为支撑点,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3.必须遵循三大规律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随心所欲,一定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首先,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需要知行统一、综合施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进行精心设计,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养成明辨慎思的习惯,提高解疑释惑和价值澄清的能力。其次,教书和育人密不可分,教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育人,育人过程要融入教书过程之中,高校所有课程都是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重要媒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无法替代,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作用也不可或缺。二者都要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想引导,在增强素质时突出理论武装,在提高能力时强化人生指引,必须同向发力、同时发力,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最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个性化发展的特征,面临学习、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困惑。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内容、教材设计、教学方法要以人为本,适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总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必须充分挖掘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意识形态导向,强化价值引领功能。这需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与教学体系相互支撑,教材的理论与现实相互印证,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互协调,教师的言教与身教相辅相成,为发挥育人功能提供良好氛围和环境,提供有效的手段与载体。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实现育人功能,要坚持政治的高度,彰显逻辑的力度,开阔知识的广度,掘进思想的深度,体现生活的温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同向同行,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的功能。
(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