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青年报】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让学生铭记“法行天下,文入人心”

    发稿时间:2017-01-20浏览次数:337

     

    青年报讯(记者 刘昕璐)“政法大学的学生尤其需要宪法意识,我们希望华政的毕业生能铭记‘法行天下,文入人心’八个字,希望他们具有人文情怀、法治思维,对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有责任心,对生命也有极大的尊重。”两会会场内,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这样告诉青年报记者。

    叶青认为,要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遵循,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必须在前端充分认识到大学要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和怎么培养。“首先一定是希望学生是有爱国情怀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要有真才实学,因此,学生们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叶青谈及,华东政法大学的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未来会从事人民法官、人民检察官和专业律师,如此,法制意识、人文情怀更是缺一不可。

    叶青看来,怎么培养是一种手段问题。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指导地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不过,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似乎自成一体,存在“孤岛”困境。为求解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华东政法大学目前也在探求从单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如今,结合华东政法大学特色而推出的《法治中国》课程已被列入了“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大家庭”。

    据介绍,《法治中国》从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深化改革与依法治国、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法治信仰与依法治国的关系、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与方向、中国基层法治建设现状分析、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要义、法治中国与法律人的使命、如何培养中国法律人的政治素养等,充分围绕法治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

    在师资方面亦十分具有华政特色。叶青表示,该课程的主讲教师由学校资深法学教授,公检法司一线专家、著名专业律师组成,坚持政治性、学术性和实务性。辅导教师由学院组织教学支持团队,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组成,负责完成网络课程、课后讨论、实务学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学习方式上则是专题讲授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还有阅读、研讨、调研等课外任务。

    “今年开始,我们提出,校党委书记、校长也要走上讲台,为学生上一上他们理解中的《法治中国》课。知识传授、价值引领、专业技能以及始终立足中国问题,是最根本的坚持。”叶青说道。

    叶青透露,今年,华政还将花力气完善对课程教学质量体系的评价制度,其中包括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甚至是类似教育评估院这样的校外第三方评价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评价。“用人单位的评价很重要,课堂教育方式、课程改革到底成功不成功,来自一线的评价反馈是最好的检验,反过来,也能促进我们真正发挥好课堂主渠道的效用。”叶青这样理解。

    这一机制还将用于华政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从而更客观地掌握毕业生的薪资、适岗度等状况,并通过跟踪对比寻找差距,进一步改善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帮助“95后”大学生更好地成长。

    (来源于《青年报》2017120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