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检察日报】葛天博:法学智库、法律文化与法治人才——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暨首届法治战略论坛述要

    发稿时间:2016-12-27浏览次数:338

      

    ■葛天博 [华东政法大学司法学研究院]

    近日,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暨首届法治战略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来自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者围绕“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主题,从高校智库服务法治战略、传统法律文化供给改革经验、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司法改革等三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认为,对高校智库建设、法律传统文化和人才队伍发展三个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法学界与理论界在倾力探索和开辟的领域中,比如,在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基本理论研究、法治战略宏观设计与司法改革具体实践的衔接、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生态关系等问题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进展。

    高校法学智库: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智力支持

    从概念上澄清法治战略的内涵是高校法学智库从事法治理论研究和推进司法改革的第一步。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崔永东认为,法治战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法治战略是指对法治战略模式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谋划。广义的法治战略,不仅包括对法治的整体设计和总体谋划,而且还包括法治战略的实施。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需要高校给予智力支持,建设高校法学智库是历史的机遇和责任。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提出,打造智库是大学发展机遇和责任的统一,更是大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精神所采取的行动。高校法学智库要以现实问题为起点,聚焦国家和地方立法、执法与司法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科学性、前沿性的咨询建议,让智库的想法变成国家的做法,让智库的对策变成党和国家的举措。

    高校法学智库建设刚刚起步,如何建设高校法学智库和实现研究成果转化为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具体行动是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叶必丰提出,高校法学智库研究工作要建立评价标准,即管理者的标准、第三方的标准和研究者的标准,从而促进高校法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中心教授胡光宇认为,高端法学智库应主动承担国家责任,在工作中体现爱国情怀和法治思维,这是大学智库服务国家战略的基本要求。

    传统法律文化: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经验富矿

    我国数千年来孕育了极为丰厚的传统法律文化。尽管传统社会中的法律难以提炼出现代法治的内涵,但是,传统法治文化为当代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何勤华认为,司法改革不只是西方现代司法经验与理论的照搬,更应当传承并弘扬中国古代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林乾提出,当下如火如荼推进的司法改革,就是要立足于从本国国情出发,西方的经验不是不可以借鉴,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传统法律制度为现实提供经验。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朱淑娣认为,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决定了传统法文化兼顾情理法的特性,法治战略不能排除本土文化的基因,司法改革更不能以消解本土文化为代价,如何做到这一点在当下仍然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范畴。

    从信用文化建设的角度,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樊新红提出,进行司法改革必须要达到三层目标,即法律本身要讲信用、法律促进民众要讲信用、司法主体要讲信用,信用文化与信用制度建设应当成为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崔永东认为,法治战略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传统紧密相关。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法治战略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可忽视的形塑作用。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挖掘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应当具有抢救意识,这是中国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历史责任和民族责任。

    人才队伍建设:法治战略与司法改革的基本保障

    法治战略理论研究与司法改革推进不能离开优秀人才队伍的建设,何勤华认为,任何时代要想保证司法公正,让每一个当事人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无疑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司法改革的目的是要真正实现司法品质的提升,上海市高级法院副院长黄祥青认为,司法要实现公正,必须注重专业化司法队伍的养成。浦东干部学院教授魏淑君提出,法治战略的落地在司法改革上,司法改革的实现在基层。重视基层法院的建设与法官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情况不仅将直接影响百姓对法律的看法,而且直接影响司法改革的基层实践效果。如何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法治战略和司法改革进程中必须得到持续着力的根本任务。

    (来源于《检察日报》20161227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