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文汇报】我校韩强教授获得上海年度(2016)“社科新人”

    发稿时间:2016-12-24浏览次数:672

    [原标题为上海年度(2016)“社科新人”]

    编者按:为促进本市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活动,专门制定了《“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实施办法》,邀请一批知名学者组成候选人推荐专家组。候选人推荐专家组共有8组,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组、哲学组、历史学组、经济学组、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组、法学组、社会学组和文学·新闻学组。日前,本年度评选工作完成,经专家、学会和单位推荐、学社组织评审,从68位被推荐的青年学者中产生了7位上海年度(2016)“社科新人”。

      

    陈红娟

    女,1983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国化研究

    □推荐理由:

    陈红娟攻读了南开大学和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的两个博士学位,理论功底扎实,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当前,她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国化研究,依托一手史料,力图借鉴历史学、哲学、诠释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研究《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与理解等问题。这一研究课题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中共党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党史研究与教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多篇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一些成果引起学界关注,《概念厘定与译本甄别:〈共产党宣言>汉译考》一文不仅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且被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央编译局网、理论网(中共中央党校主管)、中国干部学习网、学术微信平台《史学研究》 等多家网站全文转载。此外,她视野开阔,关注国际前沿问题,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利用外语优势与国外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

    最后,她将科研成果融于教学过程,20135月获第三届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宋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治学感言:

    本届社科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邹逸麟先生在采访短片《为学》中所说“做学问,你只要下功夫,它不会辜负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信仰,其研究尤其需要我们“下功夫”。

    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青年学者,我一直努力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真学”中力求“真懂”;二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关照中国现实,致力于“真用”;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在国际间、学科间的交流、对话与辩护,彰显“真信”。马克思主义领域的学术探索,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孟钟捷

    男,1978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20世纪世界史、德国史

    □推荐理由:

    孟钟捷同志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学科的后起之秀,特别在德国史研究领域中成果迭出,共出版了5本专著、2()编着、3本译着和数十篇论文,并接连获得了上海市精品课程、上海市优秀教材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和2015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称号。他连续获得数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社科研究课题,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他治学态度严谨,又勇于开拓新领域。几年来,他一方面专注于德国劳资关系史研究,并由此延伸到德国社会史;另一方面又在战后德国历史反省与改造领域中做出了引人关注的研究。

    他在一些重要学术团体中担任理事以上的职务,并积极参加公共历史教育领域中的各类普及活动,这是值得赞赏的。

    ——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李宏图(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治学感言:

    自从进入克里奥的殿堂以来,我一直在琢磨古罗马哲人西塞罗的名言:“历史是生活的导师”(Hi stori amagi stra vi tae)。从最初着力研究的德国劳资关系演进史,到最近用心探索的二战记忆文化比较,都旨在不断地从历史中找到解释当下、直面未来的启示。或许时移世易,但贯穿于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智慧,仍将是人们勇于前行的动力。这就是历史和历史学的魅力。

    当然,历史的“迷思”,神奇而精深,远非如我这样一个初涉者所能轻易把握的。一代又一代的前辈学人,已经为我们搭建了各式各样的解释框架,填充过五彩斑斓的人物事件。然而,发出自己的声音、提炼独特的观点,依旧是我的坚守梦想和努力方向。我将一如既往地走入历史的深处。

      

      

    孙德刚

    □男,1977年生,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业和研究领域:国际关系、中东研究

    □推荐理由:

    孙德刚积极参与我校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上海市高峰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在准联盟理论、海外军事基地研究等领域达到了国际研究水平。

    孙德刚于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5年入选上海市“曙光人才”。近五年来,孙德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5项,承担和参与发改委、外交部、文化部、中国北斗办、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反恐办等部委横向课题8项。在SSCI国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篇,在CSSCI国内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学术专着4部,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2次,调研报告多次被中央办公厅、外交部、新华社、上海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采纳,部分内参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收到外交部、文化部和上海市表扬函3次。

    ——王有勇(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常务副院长)

    □治学感言:

    本人在研究过程中关注中国中东外交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跟踪学术前沿,探索学术“新边疆”,努力使中东研究走在中国外交实践的前面;其次,本人从全球的视角审视中东,尤其关注中、美、俄、欧和新兴大国与中东的全方位战略关系,在构建全球中东研究学术共同体过程中增强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此外,本人尝试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将军事学、外交学和历史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利用多语种文献和解密外交档案,将国际安全研究与中国中东外交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中东案例相结合;最后,本人把研究专长与本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结合起来,通过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形成合力,从上外中东研究重点基地和智库的发展中吸取养分,共同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因此,“社科新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而且属于上外中东研究所这个集体。

      

      

    韩强

    □男,1978年生,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法学、民商法

    □推荐理由:

    韩强同志在传统民法学、法律史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诣。韩强同志发奋有为,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法学界崭露头角,是知名的青年民法学者。韩强同志先后在法学权威期刊《法学研究》上发表2篇论文,在法学权威期刊《中国法学》上发表1篇论文,在 《中外法学》《法学》《法商研究》《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北大法律评论》 《浙江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律文明史”子项目“现代私法的变革”等重要研究课题。2014年,他成功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成为“曙光学者”。

    2009年以来,韩强同志先后五次被全校学生投票评选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每年评选10),并在2015年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年荣获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以及上海市申银万国奖教金、中金缘法奖教金、卡西欧奖教金等荣誉。

    ——叶青(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

    □治学感言:

    现代人治学,板凳未必冷,但文章仍然不能空。法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其研究方式注定是实证的、经验的。作为社科界的“新人”,治学时间不算长,写了大大小小的一批论文,对自己的基本要求就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善于发现问题,是学者最宝贵的品质。无论问题来自于规范体系内部的漏洞,还是来自于新的社会实践的挑战,法学研究者始终要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敏锐的问题意识,除了来自于研究者长期深入的学术积累,更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热情和责任心。对问题加以科学地论证,并提出妥适的解决方案则是学者最基本的学术能力。学术能力的取得依赖严肃的学术训练和宽容的学术氛围。学者在学术纪律上应保持高度的自觉。总之,学术不仅关乎个人兴趣和成就,更是对社会的责任,不可不慎。

      

      

    钟宁桦

    □男,1982年生,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和公司金融学领域的应用微观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推荐理由:

    2015年 (32岁时),钟宁桦获得中国经济学领域最高奖第十六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还曾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 (“杜润生”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他的研究以我国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重大问题为出发点,重点是分析导致各种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并在我国整体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考察微观企业与家庭的经济决策。他已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World Development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国际顶级经济学期刊上发表论文四篇,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五篇,《金融研究》上三篇。此外,他以通俗的文字向社会介绍这些研究的成果,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瞭望东方周刊》《华尔街日报 (中文版)》等媒体上撰写过十余篇文章。

    2012年年末(30岁时),他入选了《经济研究》编辑部学者库,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专家学者。他还是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eIndustrial RelationsUrban StudiesHuman RelationsILR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金融研究》《世界经济》和《世界经济文汇》等期刊的匿名审稿人。

    ——陈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治学感言:

    我们身处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重大问题不断涌现。而对于这些问题,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严重供给不足、同时严重滞后。我个人强调以我国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并以扎实、细致、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导作为研究的基础。我希望能够总结、梳理、反思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并在与国际、国内同行的交流中,加深对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理解;希望最终能够以严谨的学术研究真正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孙秀林

    □男,1978年生,博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社会组织、基层治理、空间社会学、大数据分析

    □推荐理由:

    孙秀林同志坚持学术科研,发表了多篇学术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 《社会学研究》《社会》 《青年研究》 等国内高水平的专业刊物上,获得国内外同行的认可。

    孙秀林同志积极申请各项课题,共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多项课题。2014年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曙光计划”。2015年荣获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第四届“社会学优秀成果奖”论文奖。

    在正常的教学科研之外,孙秀林同志积极参与学科建设活动。自2013年开始,协助筹建上海大学“数据科学与大都市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Data Science and Urban Research,INDURE),并于2014年主持完成《上海·大都市社区调查》 ( Shanghai Urban Neighborhood Survey,SUNS) 第一期的社区调查,并在积极筹划2015年的第二期家庭与个人调查。

    ——李友梅(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长、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

    □治学感言:

    从一个长时段的历史维度来看,每一代学人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痕与历史承担。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解释我们所处的社会,并努力提出一个具有实质性价值的命题与解释框架,是每个严肃的学者与生俱来的抱负。在当今中国,剧烈的社会变迁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使我们有机会跳出平庸的命运,努力去触摸超越日常生活的宏大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我们这一辈知识分子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机遇下所偶遇的一种幸运。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把握住这种幸运而不至于沦落为后人眼中可怜可笑的不幸一代?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充足的知识资源来完成历史机遇所带来的使命?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保持自己不迷失在当下的物质性诱惑与功利性追求当中? 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始终保持一份君子之心而不至于自负妄言?在我看来,这是每一位学者应该严肃对待的议题。路漫漫兮。

      

      

    刘阳

    □男,1979年生,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专业和研究领域:文艺学、美学

    □推荐理由:

    刘阳副教授近年来,在学术科研与学科教学方面均取得了相当突出而引人瞩目的成绩,荣获了一系列国家级与省部级的重要学术荣誉与奖励,特别是荣获教育部第十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一等奖,成为全国人文学科类唯一的一位一等奖获得者,为上海市高校赢得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殊为不易的,得到校内外师生同行的一致高度评价。

    他的研究成果显示出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独立探索的学术精神和理论开拓精神,富于积极创新的勇气。

    他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各种校内外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主动赴国外访学而深化自己学术研究工作的国际化进程。他身正为范,努力不懈探索文学理论与美学等高校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创新改革,科研与教学结合得非常好,齐头并进,这在同龄青年学者中也不多见,其中凝聚了他付出的大量心血汗水,荣誉的背后首先是高度认真负责的教书育人态度。

    在文艺学和美学领域,刘阳是一位具有扎实功底与很大学术发展潜力、学风正派的优秀青年学者,处于国内同龄学者的前列。特此郑重推荐。

    ——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治学感言:

    学术研究看来不惟在于读了多少书,更在于海绵吸水般把所读之书汇入自己的问题轴中,逐渐贯通学理。这是很难的。我希望自己正不断朝此方向努力。同时,多年来我也深深感到,科研与教学是真能相互融合并结出成果的,讲台仍将是我一如既往的原点。因为怎样在传道授业中把理论问题从学理上透彻、深入地解析清楚,并切实还原到生活世界中来,裨益于世道人心,其实恰恰触及着学问的真谛。这也是我所在的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优秀薪传。它使治学道路上的寂寞、艰辛和顿挫都于不经意间化作了值得怀想的因缘。

    (来源于《文汇报》20161224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