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青年报】讲授思想政治课也能生动活泼、打动人心?——她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课程设计勤创新知识延伸拓视野

    发稿时间:2016-12-24浏览次数:424

     

    她是学校有名的“笑眯眯老师”,她自称“外婆级”却还被学生誉为“女神”,她的系列课程开一门火一门。具有心理学博士学位的老师,课堂上总爱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和学生一起分享思考和爱好。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逻辑和秘笈?青年报记者带您走近上大顾晓英老师和华政马川老师,感受她们的思政课堂和思想力量。

      

    上海大学顾晓英

    “笑眯眯老师”擅长讲《大国方略》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被许多学生认为必须是“女神”。

    万事乐观积极的顾晓英堪称学校出了名的“笑眯眯老师”,她是上海市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负责人、“项链模式”教学法创始人和坚守者。

    顾晓英谦称已经是“外婆级”了,怎还会是“女神”?然而,“60 后”的年纪并不妨碍“女神”形象在学生们心中坚不可摧的地位。

    “从未想过一门大学的思政课——‘大国方略’会在上大火到如此抢手!顾晓英老师每周都会请学校内的大咖级教授来为我们授课,她自己也是其中一员。无论是《中国梦,谁的梦?》,还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吗?》,老师们通过每周不同的主题,结合自身惊人的庞大知识储备及最新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进行授课,引发了我们听课的兴趣和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的整个课堂都活了起来。”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二学生许超说道。

    系列课程开一门火一门

    在学生们眼中,即时的互动和每周课程最后的提问环节总是最精彩的,热烈的师生互动解答了很多同龄人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有时候精彩到同学们都不愿意让老师下课。“大国方略正是用每周一个晚上的授课来加深我们大学生对于国情和时事政治的了解和兴趣,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梦’的真正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思考。”2014 年以来,无论是“大国方略”、“创新中国”还是“创业人生”,来自学校高峰高原的大牌教授担当起思政教育课堂上的“项链模式”嘉宾,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让学生用学术眼光看待世界、读懂中国,找到登高望远和脚踏实地的最佳结合点。其中的教学互动,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教师问”、“学生答”,顾晓英老师和她的团队激励学生与教师一起,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渐渐地,上海大学思政系列课程开一门火一门成为了新常态。

    其间,顾晓英更多起着凝聚更多大咖教授来到本科生思政课堂,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作用。在她看来,大咖教授们越来越乐意投身本科教学,学生们都越来越有灵气,更关注社会,他们的问题也时常尖锐犀利,这时尤其需要老师充足的底气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她的课引全国多家高校观摩取经就这样,两年来,顾晓英一直相伴着“大国方略”、“创新中国”课的成长。顾晓英在教学心得中依旧喜欢引用一位美国教育家的话,“那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走进教室,感激又一个教书的机会。因为教学滋养着我的心灵。”今年1 月,作为联系人和答辩人,她代表“创新中国”教学团队申报并获得上海市教委“思政课”教改试点项目支持,她还获得了教育部择优方法项目。学校希望以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为重要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学院、各专业、各部门之墙,教学与科研之墙,教与学之墙”,逐步构建从思政课程延伸拓展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

    “大国方略”、“创新中国”正发挥出越来越强的示范效应,上海乃至全国各地多家高校来校观摩取经。顾晓英相信,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转换话语体系,要解决好“说什么”、“谁来说”、“怎么说”的问题。

    她剧透说,上海大学一直在创新,她和她的团队一直在努力,开年后的春季学期,新设计好的课程即将推出。

    华东政法大学马川

    心理学博士授课爱跳出框架被学生们认为一眼就是“气质温和,淑女典范,文艺感十足的女青年”、“诗意地栖居着”的华东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马川,并不知道这些标签是怎么被学生们贴上去的,对她来说,只是一直很享受在华政园里上着一门可以在知识点中分享许多自己思考和爱好的课。

    “看着同学们从接受、欣赏乃至引发问题的讨论,是一件很欣慰、很快乐的事。”爱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马川看来,对于思政课,许多学生内心素来是有很多偏见和预设想法的。如果课程符合他们的设想,那就坐实了枯草乏味的预设,松懈、懒散、应付会是一学期的主基调;然而,一旦老师整体feel 以及上课方式跳出了他们固有的思维框架,大家就会感到好奇和引发期待,接着整个状态都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正所谓所有对知识的探索都是建立在好奇心基础上的吧。”她很庆幸,自己属于后者。取得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克拉克大学联合培养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后,马川成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老师。通常,第一节课就给历届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期期末的时候,通过匿名评教,马川始知在学生眼中自己的样子。

    有一位学生坦言,马川老师的课让大家开阔视野,也能让大家多点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为了法律、为了司考、为了考级闷头赶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是很珍贵的。

    但是有时候我觉得,您更多的是给摆出来问题,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该如何解决。这让我刚上完课的时候会有点儿缓不过神儿来,但是后来,慢慢地,自己也会一点点明白了。这一学期真的谢谢您的课。”爱抛问题却又对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不予框死,确实是马川的一种风格。她觉得,在信息化的时代,知识呈现和获取往往太过简单,随手“度娘”一下,分分钟就能得到,而唯有思考能力和组织能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只有自己才能给予自己。

    所以,她抛出问题,是希望整节课乃至课后大家的思维都能积极转动起来。

    “表面上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的都是常识性、日常的点点滴滴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正是惯常之中,我们仍然需要时不时地叩击一下好奇心,而后,更积极地投入思考和行动中。”马川说。

    她的课愿与学生分享思考

    马川一直很享受在课堂上既能传授知识,又能与学生们一起分享思考和爱好,将之传递给朝气蓬勃的学生们,看着他们接受、欣赏思政课到将讨论延伸至课堂之外,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幸福感。而另一头的学生也有满足感——大学的不如意总能在这节课找到,但对大学的憧憬也能在这儿发现,这堂课收获良多,他们很感谢这样认真、负责且诙谐幽默的老师。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爱国主义”章节中,有一段讲“文化中国”。在介绍传统文化时,马川会很自然地和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爱好——昆曲和古琴。“任何章节里,只有自己真正有积累、有涉足,呈现出最真实的东西和事例,才是最有感染力的。”关于今后的教学,马川希望能有更明确主体性、模块化的提炼,同时,融入更新的问题视角,“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呈现的方式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们打开视野,在无形中也起到通识教育的作用。”

    (来源于《青年报》,记者刘昕璐,20161224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