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青年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今举行 上海382名大学生启动志愿服务

    发稿时间:2016-12-16浏览次数:144

    “恰好在国际志愿者日期间服务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我挺自豪的。”昨天,在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的准备现场,382名上海大学生志愿者用志愿服务纪念着第31个国际志愿者日。“感谢每一位上海青年志愿者的付出。希望你们在志愿者工作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团市委书记徐未晚昨日在看望大会志愿者时如是说。

    用行动打造“上海青年名片”

    早上五点半起床,洗漱一番后,华东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曹心怡同学换上天蓝色志愿者服,准备去学校松江校区门口搭乘志愿者大巴,和志愿者们一同赶去浦东新区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会场,为志愿服务做前期准备工作。再翻看一遍在团市委志愿者培训的文件,小曹同学调整了胸前的志愿者证,精神抖擞地投入到随团翻译和会务引导的志愿者工作中。

    从解答问题到提供引导,早上9点开始,和小曹一样“连轴转”的382名上海大学生志愿者就带着热情和笑容为每一位参与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的人群服务。

    今年126-7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外交部、教育部、团中央等10部委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在上海举行。团市委承担机制会议整体志愿者工作的筹备与执行,以及英国青年政治家代表团访华的接待和第六届中英青年领导者圆桌会的落地组织工作。

    此次,团市委从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八所高校中招募了有志愿者经验、专业对口、符合岗位要求的382名大会志愿者。其中,6所高校形成6个志愿者工作小组,一一对应各场分会;同时,剩余两所高校负责主会场及后勤制证、接机、宾馆等志愿服务工作。

    青年志愿者一直是上海的一张名片。团市委书记徐未晚在与青年志愿者交流时,希望青年志愿者们在这样的国际大会上展现出青年活力阳光的一面。

    传播“快乐志愿、随手公益”理念

    做志愿者不只是付出,还是收获经验的过程。东华大学志愿者带队的宋文博老师对前期培训的过程印象深刻。1130日,他和三百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了团市委组织的系列培训。包括背景情况介绍、大型会议志愿者概况、安全和保密规范、涉外礼仪培训等在内的培训内容可谓“刷新”了每位志愿者对志愿活动的理解。

    124-5日,全体志愿者根据大会各场会议的实际需求,实地踩点并模拟各岗位的工作流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培养志愿者实战能力。东华大学大二学生刘艺妮认为收获最大的是学习到外事接待的礼仪。她身边的志愿者同学则在志愿活动中提升了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在参与志愿者活动时历练个人能力。同时,志愿者也可以在本次国际会场上更多地了解中国国情和外交事业。”徐未晚书记希望,学生在“快乐志愿、随手公益”的志愿理念引导下,可以多参与志愿者活动,培养个人能力。

    “别人真心说一句谢谢你时,就是快乐的事情。”在华东政法大学读大三的志愿者龚玮琦今年参加了三次团市委牵头组织的大型活动志愿者活动。她觉得利用法律专业知识进行法律援助、在景点帮忙游客指路、随手整理材料等等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但能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这就是青年人用行动传播快乐志愿、随手公益的意义吧。”志愿者学生如是说。

    (来源于《青年报》,2016126日,青年报见习记者陈晓颖)

     

    最新导读

    关闭